七月的长安,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大火炉。
所以,刘彻很没节
的躲到了甘泉宫。
甚至连考举都没有回长安去主持,而是将之丢给了汲黯跟颜异负责。
如今,考举已经结束。
今年总共有九千一百多
报名参考,其中约有三千
是回锅
。
总共录取了大约四千
。
其中有一千
,将被分配到军队。
剩下的
,除了少数的贵族和大臣子弟,其余
都将前往郡国基层赴任。
这是考举制度诞生以来的最大的一个挑战。
离开了关中这个刘氏的大本营,去到
况错综复杂,利益阶层盘根错节的地方,还是要出任那些直接与地方豪族、百姓打
道的亲民官。
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一个大
淘沙的过程。
刘彻觉得,今年这分配到地方郡国的两千多名士子,三五年后,能继续生存在官场的
数,可能只有几百
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
但刘彻害怕,将来这些考举士子,抱团取暖,官官相护。
这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发生过的事
。
什么同窗同乡同年同门,各种
七八糟的关系,将整个官场笼罩进去。
所以,刘彻就又给考举制度打了个补丁:他规定,禁止两个相邻的官员,出自同一学派,同时,假如任何衙门,倘若主官是法家,那副手,就只能从黄老、儒、墨等学派中产生。
这个补丁打下去,虽然没办法避免将来不会出现官官相护,抱团取暖的事
。
但至少,增加了类似事
出现的难度。
反正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刘彻不觉得,一个法家的县令能跟一个儒家的县丞同流合污,欺上瞒下。
而且类似的设计,也能让整个体制。保持一定的活力。
更不会出现一家独大,朝堂变成某个学派的一言堂的局面。
有竞争,才有活力嘛。
最近的内政方面,也就考举值得刘彻多关注关注了。
剩下的事
,自有丞相和九卿处理。
但来自北方的匈
的
报。却显然让刘彻没办法安安心心的在甘泉宫泡温泉了。
进
七月,东胡王卢它之那边,就源源不断的向汉室传递起了匈
内部的消息。
不得不说,卢它之这个双面间谍玩的很嗨啊。
吃完原告吃被告,脚踩两条船。
看似在走钢丝,其实安全的很。
假如匈
想动他,那么汉室就会立刻给予这位‘身在匈
心在汉’的忠臣庇护,他马上就能跑到长城里面来避难。
现在,汉室政权,依然在长安的戚里。为这位‘长安候、燕王’的后代,保留着官邸。
他的堂兄弟们,依然活跃在长安,并且受到了汉室政府的优待。
而汉室就更不会动他了。
这么一个宝贝,别说动他一个指
了。
就是连责罚都舍不得啊!
毕竟,除了卢它之,汉室没有第二个能准确弄到匈
高层
报和信息的渠道。
而且,卢它之的存在,还相当于汉室
了个眼在
原上。
虽然这个眼有时候会失灵——五年前,他就失灵了。
但有眼总比没眼好!
万一能发挥作用呢?
所以。在汉室这边,卢它之只要回来,最起码就是一个列侯的位置。
正是因为瞧准了这一,卢它之在匈
与汉朝。两边当起了双面间谍。
哦,不,现在,应该是三面间谍了。
拿着手上,卢它之传回来的
报,刘彻嘴角露出了冷笑。
“匈
跟乌孙
打了起来了……”
“卢它之可弄不到这么详细的战报……”
用
想都能知道。匈
在西方的军事行动,压根
不到窝在幕南的东胡王卢它之过问和知晓。
卢它之或许能知道匈
跟乌孙
发生了冲突或者战争。
但这详细到了匈
要将白羊王都调去西方战场的
报,就不是卢它之这样在匈
金字塔中位于边缘的贵族能知晓的事
了。
只有王庭的大
物,才能知道具体的细节。
很显然,卢它之的背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下注对象。
可能是伊稚斜,也可能是单于庭某个不甘寂寞的贵族,甚至可能是军臣某个看上去忠诚可靠、死心塌地的心腹、
谁知道呢?
匈
的历史,就是一部背叛与再背叛,夹杂了
谋与清洗的史册。
从冒顿单于到现在,直到匈
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匈
内部政变和相互倾轧的记载就不绝于书。
前一秒还是盟友,后一秒就拿刀子捅对方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是由匈
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单于虽大,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