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大世,吾辈法家,刑名之士,略有表述……”
华元说着,将视线挪到了以晁错为首的法家大臣身上。
在六年以前,华元别说是站在这石渠阁,对着天下公卿,当着天子和两宫太后的面,当着诸子百家巨
的面,说这些话。
他连想都不敢去想。
不是他不够聪明。
纯粹是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获取问题而已。
六年之前,书籍以竹简的方式存世。
一般
,别说读书了,连识字的机会都很少。
即使是儒法黄老这样的大学派,即使是公羊谷梁,尹宋学派这样的级学派。
除了寥寥数
之外,能够说自己博览百家之书的
,几乎不存在。
大多数
,读的和学习的都是一本或者两本书。
当时,受限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难度。
就是连胡毋生、董仲舒这样的级学霸,其实能够看的书,也就是那么几本。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当年,连论语都是残缺不全的。
诗经和尚书,仅仅掌握在少数的
群之中。
哪像今天,论语论吨卖,诗经、尚书,随处可得。
就连过去的屠龙之术的兵家著作与管仲等大贤的典籍,也是可以从官府购得。
书籍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加速了学者和贵族士大夫们思想的开阔速度。
而繁荣的工商业,则将天下的信息,迅速流通。
现在,一个在长安宅着的宅男。
只要他有钱有地位还有权力,那么,他甚至可以得知一个月前发生在遥远的安东和南越的变化。
诸子百家各个派系的兴盛和发展,都受益于此。
当一个
读了很多书,掌握了很多知识,还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后,他会做什么?
会继续沉迷于前辈的伟业而不可自拔?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黄老墨的先贤告诉世
,这是不可能的事
!
而且,历史上也确曾经出现过一个类似于今
的时期。
那是田氏代齐之时。
为了显示自己代姜氏为齐的正当
和合法
。
齐威王父子,设立稷下学宫,广邀天下贤达。
本意是希望通过在学术上和思想上,论证和证明自己取代姜氏是顺应天命的。
但却在无意之间,催生出了黄老思
。
今时今
,黄老学的许多典籍和著作,都是在当时诞生的。
甚至直至战国晚期,稷下学宫都还诞生过荀子这样的级
才!
而法家和儒家,都曾经分别受到稷下学宫之中发散出来的思
的影响。
在今天,自然也是如此。
就连数十年来没有丝毫变化的黄老派,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开始了踏上了新的道路。
儒家内部百花齐放,各种思
不断涌现。
一直走在时代发展趋势最前沿的法家岂会无动于衷,傻傻的看着其他
变革、演化?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
华元
的吸了一
气,等待着掌声停歇,然后,他开
说道:“法家之先,盖出于理官!管仲、子产、郭偃,法家之先也!”
当这句话说出来,整个石渠阁立刻寂静无声。
就连刘彻都有些诧异。
“法家,终于要走到这一步了吗?”刘彻在心中喃喃的道:“这是要与儒家全面开战啊!”
虽然,世
所共知,法家的渊源,追根溯源,都可以从管子和子产身上找到答案。
这些春秋时期的先贤,为后
做出了变革和变法的榜样。
但,在世
眼里,其实法家跟儒家,是一根藤蔓上的两根枝丫。
因为,最初的法家,是子夏先生在魏国讲学,由子夏先生当时的门徒们开创的。
而,今天,法家借由华元之
,彻底斩断了这香火
!
儒法,终于分道扬镳!
这其实可以理解。
正如历史上,儒家坐大,立刻就将申韩之说,打
‘
国政’的范畴。
在法家眼里,儒家这个大表哥,一直很讨厌!
法家的先贤们,也不止一次的表达过对儒家的厌恶和厌弃。
今天的法家大臣和法家学者,难道也会对儒生有什么好感?
要知道,秦昭王时,法家连荀子都不接纳!
今天,他们自然也不可能接纳公羊或者谷梁之儒。
道理其实很简单。
法家和儒家,其实早已经发展成为了背道而驰的两个思想派系。
法家求变,儒家求稳。
法家追求富国强兵,而儒家根本不在乎什么富国强兵,他们只想要他们想要的社会模式。
至于富国强兵,在儒家眼里,虽然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事
。
但也绝非最优先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