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我为王

关灯
护眼
第594章 山的那边是海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来的盐,但成本太高,加上运费,要以每釜五十钱和六十钱的价格买进,比齐盐贵了一倍有余,而且各自只有万钟左右,鲁国食盐仍然存在巨大缺。可以这么说,这一年来通过铸造孔方钱赚取的利润,大多投到购盐上了!”

赵无恤面色严肃起来,这不是辩士的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其事,盐的确是鲁国的软肋。

上次食盐危机给了赵无恤许多教训,盐铁的官营,稀有资源的配给要从最开始就做好,他已经让计侨拟定一个战略资源储备的预算出来。非但如此,属于自己势力自己的盐产地,也要尽快控制一处。

他了道:“子贡的意思我明白,借重于别国的盐。至多能解燃眉之急,不能定百年之治,鲁国,急需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盐之地!”

子贡喜道:“然,下臣说的正是那个地方!”

君臣二不谋而合,他们的目光从营帐敞开的门向东望去,越过鲁国东地,越过高大的沂蒙山系……

山的那边。是波涛汹涌的蔚蓝大海!

……

拍岸,千万年来持续不止,这使得子路连在睡梦里,都听得到涛声阵阵。

他腹中空空,昨只喝了一些带着些许腥味的鱼汤,一旦被惊喜就睡不着了,只能从简陋的马棚里起身,蹑手蹑脚地越过在梦里也喊饿的师兄弟们,挎着长剑出了这家馆舍。

一出门,子路便能听见海鸟的尖叫。远处,微弱的光线穿透海上的雾气,在地平线附近闪耀。他看见如同远古巨兽的山丘,陡峭的坡道上覆盖着松树和黑杉。这排岩石山脊挡在陆地和大海中间,造就了一个优良的海湾港

这里是琅琊,是莒国,是山那边的海。

莒国位于鲁国以东,后世青岛附近,现在尚且独立,是一个己姓夷小邦。

历史上莒国也是富过的。一度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一度让鲁国忧心忡忡地说道:“莒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

然而。在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背景下,莒被征伐的次数却越来越多,遭齐的侵伐五次,遭鲁大的侵伐四次,城邑四削。又因为自己的国君虐无常,政局混。所以卿大夫经常带着城邑投靠鲁国,现如今鲁国东地的扩张就是这么来的。现如今,莒国数不过二十余万,相当于鲁国三县之地。

此国的都城名为莒,在沂蒙山系东麓,易守难攻,但最繁荣的城邑却是滨海的琅琊,因为这里有鱼盐之利。

孔子与他的一众弟子,正好在莒国,他们首先去的纪障城,然而叫孔子失望的是,那里并没有什么中国遗失的古礼,莒国用夷礼、夷俗,民众依然笼罩在蒙昧的鬼神统治下,无法流。

所以抱着瞻仰名山的想法,他们一行又到了琅琊,然而此处与彼处差别不大。

琅琊海港和礁湖旁竖立着雕刻粗糙的石像,它们神肃穆,上沾着斑斑的海鸟粪便,这是镇海的石。每年这个季节正是汛期,海上会刮起狂风,卷走渔船甚至是岸上的畜,所以六七月间会有隆重的祭海仪式,莒子甚至会从国都亲自过来,他如今正住在琅琊行宫里。

对莒国的子民而言,山与海象征着一切。子路对此却感触不,他在港呆过,木材和绳索的嘎吱,船员的吆喝,带着海腥味的盐和鱼,都是那么的陌生。吃不惯海产的他一度上吐下泻,事后暗自庆幸夫子已经有了返回中原的意思,而不是真如他所说的“乘桴浮于海”,带着子路去那烟波浩渺音讯难求的三仙山、九夷地。

可惜,他们暂时无法成行,因为带着的帛币用光,在莒子和贵族们对孔门态度冷淡的况下,连游学的盘缠都凑不齐,只能暂时留在此地,弟子们绞尽脑汁想办法。

为了让夫子能住在净的馆舍里,弟子们纷纷搬到了肮脏的马棚,为了让夫子每顿还能吃上鱼,弟子们开始吃难嚼的海菜和糙米,子一天比一天困难下去。

所以子贡一大早就出来转悠,正是想看看,能否找事做。

他先去了港边,莒国的船只可以在沿海行驶捕鱼,子路看见长满松树的峭壁之下,十几只渔船正忙着收网。

在不计其数的渔船桅杆中,他还瞥见一艘大型舫舟船正卸下从齐国运来的货物,齐莒之间隔着沂蒙山系,陆路并不方便,却有一条沿海岸线的航线,但需要绕开数不尽的暗礁和岛屿,危险极大。港往南,则是煮盐的滩涂,琅琊山上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加到煮盐的事业里,鱼盐是莒国的主要收。但因为齐国的缘故,莒子禁止向鲁出售,转而卖给泗上诸侯。

子贡在港转了一圈却一无所获,他不通水。又不会捕鱼,而且不会说莒国放言,故无要他。

他只能无奈地折返到城西馆舍密集的地方,心里踌躇满志。

子路曾是卫国轻侠,什么苦活累活没过?甚至打家劫舍也不例外。若是急了,大不了蒙上面巾,向外国来的商贾或使者“借”钱帛了。

他暗自想道:“无论如何,不能让夫子受苦,要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