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我为王

关灯
护眼
第648章 大风(5)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火光映照在那株大木上,能看到上面的树皮被剥去,用粘稠的血写着一排篆字。

“邯郸授首,范禾身死,二卿已葬送万命,与赵氏为敌者,亦如是!”

火光也映照得两名师帅脸上晴不定,随即让将这些字尽数抹去,但等他们无功而返后,这场全军覆没的遇伏,还有这些触目惊心的血字,便迅速在范、中行氏的军营流传开了。

对于这件事,范吉自然是气得七窍生烟,中行寅听闻失了翟封荼和狄骑兵,也是大骂不已。

大营中普通将士对此事态度差不多,范氏因为沁水一战输得太惨,一路奔逃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如今更是惊惧不安,只觉得除了城池和营垒之内,哪儿都不安全了。

若说昨午后的鏖战时,中行氏气势正盛,能和赵兵斗个五五开的话,今夜过后,他们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连范禾的颅也未夺回,锐气已失,一个个有些泄气。

赵无恤打击他们士气的战术目的,已经达到了。

高强听说公孙尨的尸体未找到,或许被俘虏,不由为之惋惜,他凭着一双慧眼,将营中百态一一看在眼里。

“这样下去不行。”

于是高强当即二卿大帐,献策道:“军无常势,贵鼓其气,不如大肆宣扬君辱臣死,君辱臣忧之义,调动将士们同仇敌忾的心,让士气恢复,才能与赵氏一战!”

……

夜色褪去,太阳照常升起,遥远的地平线上,初起的红薄着炫目的光芒,赵无恤和麾下众也押送着俘虏踏上归程。

一路上,无恤便颇有兴趣地观察狄们的相貌,那个带投降的狄骑吏膀大腰圆身材健壮,一脸的络腮胡子。两只眼睛也颇大,浓眉,一副相貌堂堂的好汉模样。

更重要的是,就相貌而言。狄和晋其实没多大区别,只是圆脸比较多。

他暗想道:“白狄果然是其旗号、服色尚白,且习俗颇受华夏影响,比起其他戎狄要开化,故称白狄。而不是所谓的白种……”

回营后,赵无恤在营门进行了一场押送俘虏的仪式,看着范兵和白狄士兵垂丧气地列队从营外经过,赵、韩联军的士卒们顿时士气大振。

赵无恤向赵鞅报功后,径直将俘虏的那个狄骑吏带到了帐内,他对这个担任“旅帅”,算是中层军官的家伙所知的东西很感兴趣。

胜利者坐在铺着虎皮的坐席上,失败者则被五花大绑,翟封荼低垂着眼睛,作出一副顺从的模样。

昨夜的鏖战里。在翟封荼弃械投降后,他的族众也纷纷效仿,只有不属于他这一族的几伙狄仍在反抗,自然被轻骑围住分尸。

翟封荼对失败并不陌生,他今年也有三十岁了,三十年前,中行氏灭肥国,二十年前,中行氏又灭鼓国,他算是在中行氏统治下长大的第一代白狄

他清楚这些晋和喜好。他们征伐戎狄,感兴趣的是土地、、兵赋、财富以及胜利者的荣誉,而不在于赶尽杀绝,比起戎狄部落间的仇杀温和多了。

所以翟封荼此刻拼命开动脑子。暗想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免除一死。

却听赵无恤问道:“你叫什么名?”

翟封荼一个激灵:“小乃是鼓城白狄,故以翟为氏,名封荼。”

“我素问狄轻死易发,你为何要投降?”

“上国骑兵远胜吾等,自知必败,故而只能投降。”

赵无恤道:“说起投降。我倒是想起了一件事。”

“三十年前,中行穆子出兵伐白狄,包围了鼓国的都城。鼓国形势严峻,城里有偷偷告诉中行吴,说愿意投诚,但却被中行吴拒绝了。他的儿子中行寅不解地询问:‘这种不用兵卒劳苦攻城就能达到目的的美事,父亲为什么不呢?’不善言辞的中行吴说了一些叔向教他的漂亮话,随即,居然把鼓国叛徒出卖给鼓国,让他们杀死叛徒,并修缮工事……我初闻时很不相信,所以想问问你,可有此事?”

翟封荼咽了一唾沫,说道:“有,那时候小的父亲和叔父正好在鼓城中,见证了此事。当时中行氏大军围鼓三月,鼓国又有带着部属出来投降,中行穆子吴看了看投降者的部属,说:‘汝等脸上还没什么饥色,还是回去好好守城吧’,再度拒绝投降……”

赵无恤摇了摇,当时那些白狄的表一定是沮丧而无奈的,之后又过了段时间,鼓国再次来告:粮食尽了,力也竭了。中行吴这才光明正大地开进城去,期间没有杀戮一个鼓国,只是带着鼓子凯旋回国。在绛都举行献俘仪式后,又把鼓子放了回去,继续做他的鼓国国君……

以赵无恤想来,中行吴这是在讨好鼓国的狄,为自己家族在东阳地区的长久统治做准备。当时晋国六卿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世代统治,根蒂固,如赵氏家族对晋阳的苦心经营。因为六卿都知道,这样下去,六族难免大打出手。

果然,后来那位鼓君不领,降而复叛,但鼓国的白狄却心念中行穆子的好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