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润摆摆手,笑着提醒道:“杜卿,朕将这等神器授予你礼部,可不希望你礼部将其束之高阁。……我想,因噎废食的道理,你也明白,切不可因为此物会引起动
,而忽视它带来的偏离,比如说,礼部用此物来印刷一些邸报,或者稍稍印刷一些书籍,只流传于朝廷官员内部,这也是不碍事的嘛。”
“臣受教。”杜宥拱了拱手说道。
确实,倘若只是印刷个几百本书籍,仅流传于像各地县令、郡守、都尉这等朝廷官员,这在杜宥看来倒也不碍事,毕竟那些
本身也属于士族范畴。
“接下来,就来商议一下学塾的事吧。”
赵弘润拍了拍手说道。
既然普及认字的教材已经有了,那么理所当然,就要考虑一下如何普及教育——当然,这个教育指的是普及认字,魏国还没有能力真正地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开办学塾。
其实在此之前,魏国就有类似的学塾,宫中有专门教导皇子的宫学,宗府也有培养本族子弟以及宗卫的学堂,就连在朝中,也有培养年轻官员——确切地说应该是进阶
培养的学塾,就在翰林署辖下。
而前些年,魏国又在大梁创办了军塾,专门培养军官,将那些勇武的千
将、军侯,培养成认得字、能看得懂兵法的指挥将领。
可是面向民间百姓的学塾,朝廷却是一个都没有。
在魏国的民间,大多还是有钱
家聘请教书先生教导自己子
的模式,而穷苦子弟,则几乎没有接触学识的机会。
很多有志气的年轻
,全靠在富贵
家做工,在讨得主
家欢心后,这才有机会一睹书籍。
不过这类的可能
太小,大多数
况,这些年轻
家里,多多少少是得有一点钱的。
就比如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他也是平民出身,但他的父亲乃是黄池县的狱卒,凭借着一些灰色收
,倒也有可能给儿子想办法弄几本书籍。
再比如北一军的军师参将周昪,他就是小贵族子弟出身。
骆瑸亦是。
再比如汾
令寇正,虽然他是穷苦平民子弟,但在他的家乡,却有「尚勋」这位旧氏族出身的老师,教授他学业。
真正一穷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触书籍的可能
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微乎其微。
所以说,并非只有王族、贵族、士族、地主阶级才会出现
才,而平民却没有丝毫诞生
才的可能,说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贫穷所限制——占魏国总
将近九成的平民阶曾,难道就当真没有天资卓越的?
这不现实!
当然,这只是赵弘润内心的想法,并不敢透露出来,否则,必定会引起王族、贵族、士族的联合抗拒——这些
纵使不敢违背他的王令,也必定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以确保他们的地位以及所能拥有的一切,
后不至于被
才井
的平民子弟,或者说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朕决定在每个郡的几个大县,以礼部的名义开设学塾,无偿招收那些几岁的稚童,教授他们习文认字……”
听到赵弘润这第一段话,诸内朝大臣心中并无波澜。
因为赵弘润这第一步,迈得很小且十分谨慎。
目前,魏国拢共有河套、河西、三川、河东、上党、河内、颍水、商水、梁郡、宋郡、邯郸这十一个郡。
而在这九个郡中,能称得上大县的,其实也并不多,就拿三川郡来说,目前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仍在建设当中的王都「雒阳」,还有一个便是「雒城」。
而河东郡,也只有「汾
」、「安邑」,再加一个勉勉强强凑合的「临汾」。
纵使是最近几年魏国发展最快的颍水郡,能称得上大县的也就「新郑」、「安陵」而已。
再加上河内郡的「山阳」,邯郸郡的「邯郸」,商水郡的「商水」与「鄢陵」,上党郡的「泫氏」,宋郡的「定陶」、「睢阳」,基本上在每个郡内,能称得上是大县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最多三个。
因此保守估计,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赵润希望礼部在这三十座城池内,分别开设一座学塾,无偿招收幼龄的学子。
这约三十座学塾,姑且可以叫做「国立学塾」,因为它们由朝廷全部斥资建造,隶属于礼部辖下的。
说实话,以魏国目前的财力,建设这三十座学塾,并不是什么问题。
“只招收幼龄的稚童么?”
内朝大臣冯玉惊讶地问道,因为眼前这位陛下一开始那可是说要普及全国魏
认字的。
听了冯玉的话,赵弘润正色说道:“不,招收幼龄的稚童,指是正式的学子,年纪大一点的
,若是有心去学习,也可以去旁听,不过,学塾并不负责他们的吃住。”
诸内朝大臣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某些当地的地痞无赖,打着学字的名义去学塾骗吃骗喝。
“那些幼龄的稚童,学塾只是教授他们认字么?”蔺玉阳试探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