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贼

关灯
护眼
第113章 愿闻其详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诸多内容。要知道,自《论》问世,有诸多版本的解释。特别是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更被儒者奉为经典,蒙上一层神秘面纱。非高明之士,不可以注《论》。因为那里面,包涵了孔仲尼的言谈,谁敢轻易注释?

濮阳闿这个问题,似有考校之意。

只是,他就不觉得,让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评价《论》,有过份吗?

可既然濮阳闿划出道来,曹朋是断然不会拒绝。

濮阳闿眼中,似有一种嘲讽之意。他来到许都之后,常听称赞曹朋,心里不免有些不舒服。

在他的心里,同龄中,他的儿子最出色。

但现在……”所以,濮阳闿也就存了考校曹朋的意思。

曹朋不由得乐开怀!

老夫子,哥读过《论语别裁》……”

他想了想,回答道:“《论》所载,无非下学之事。”

濮阳闿闻听,眉一皱,“继续说。”

曹朋见他没有发表意见,于是大着胆子回答道:“学生以为,读《论》,需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起心知所同然者,功力到。他之上达,无非是今之下学。所以读《论》,必知通体而好之。”

曹朋是说,《论语》记载的,无非是生活中的琐碎,同时包含着孔圣一声的成长感悟。

想要明白其中的奥妙,需身体力行,从生活中的琐碎感悟,然后慢慢体味孔夫子的高妙所在。生活够了,感悟就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中的感悟越,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

也就是说,曹朋反对如今许多名士,截取《论》的某一个章节,大肆评。

亦或者说,曹朋等于驳斥了当下许多名士的观,吻中自然流露出一丝丝狂放之意。

濮阳闿的表,有些难看。

他沉默片刻,突然又问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友学既然通读《诗》《论》,想必也能为我解惑其中之意。”

这可是牵扯到具体的学术观了!

曹朋吸一气,“小子以为,学而时习之,重在于“时”,和“习”,两个字上。什么是学问?小子觉得,学问并非只是读书。学问不是文字!一个的文章再好,也只能说他文章好;一个懂得再多,也只能说他见识广博。小子以为,学问,不一定要懂得读书识字。

做好,把事做对,那就是学问。

《庄子》将有道之,称之为真。什么是真?小子以为,把作好,就是真……”何为道?子曰:一以贯之。能够秉承如一,勿论艰辛挫折和失败,坚定自己的信念,就是“一,。做到了“一”就是作好了;作好了,“才是真正的学问……”所以,学而时习之,小子认为是从生活中时时坚持自己,时时体悟,方能有所获,方能感受快乐!”

濮阳闿,倒吸一凉气!

不得不说,曹朋这一番话,几乎是推翻了这时代中,大多数的观念。

听上去有些荒诞,一个不识得字的,如何能被称之为有学问的?可转念又一想,曹朋所言,不无道理。

而且,从他这一番话,濮阳闿可以肯定,这孩子真的是通读了《论》,否则不可能有此见识。

曹朋,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羊册镇车马驿时,与司马徽庞季侃侃而谈的那种状态里。

邓稷正好有些乏了,所以走出房间,看到曹朋和濮阳闿并排而坐,似乎正在讨论着什么事

不由得心里感到奇怪,因为濮阳闿这个,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后,邓稷也算是有所了解。那是个从骨缝子里都会透着骄傲的!即便是答应做自己的幕僚,濮阳闿也很少对他和颜悦色。更多时候,邓稷会觉得,濮阳闿根本不想帮他,所以是故意气他,想要产生矛盾。

可现在,濮阳闿的态度,却显得格外郑重!

如果坐在濮阳闿对面的是某位当世大儒,他这种态度,倒也不值得奇怪。偏偏,坐在濮阳闿面前的是曹朋,一今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能让濮阳闿表现出如此郑重的神态,着实让邓稷吃惊。

“夏侯,他们在说什么?”

邓稷忍不住拉住门值守的夏侯兰。

夏侯兰摇摇,“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刚才濮阳先生考校阿福,却被阿福一番言论,折服了!”

不可能吧!

邓稷闻听,大吃一惊。

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夏侯兰不要出声,而后轻手轻脚,就靠了上去。

早就听说,阿福曾舌辩司马徽与庞季;早就听说,阿福大局观超强。可说句实话,邓稷对曹朋的学问,并不是太了解。在他看来,曹朋时常会有奇思妙想不假,但学问……”恐怕也不见得如何。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邓稷十四岁的时候,似乎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少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以为,其真意是在“朋”,与“远”。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