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文豪崛起

关灯
护眼
602【开山祖师】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北平,简陋的北大宿舍里。更多小说 Ltxsfb.com

由于正值暑假期间,整栋宿舍楼非常冷清,连鬼影子都见不着几个。

“啪!”首发..

孙作云拍死一只蚊子,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稿纸上。他袒露着上半身,穿着一条短裤,脚上是一双劣质拖鞋,这模样要多吊丝就有多吊丝。但是,他正在撰写的这篇文章,注定要载中国近代文学史册。

孙作云出生于东北辽宁,也即是说,他现在是个流亡学生。

他的大学生涯非常曲折坎坷,19岁时毕业于东北大学附中,本来可以免试保送进东北大学。但他却孤身前往上海,凭本事靠近了复旦大学。

孙作云在复旦读了不到一年的书,突然“一二八事变”发,寇悍然侵上海。复旦学生们发起组织义勇军,孙作云毅然投笔从戎,弃学加了积极抗的十九路军,负责给前线杀敌的将士们运送弹药。

这一仗打得稀里糊涂,中两国居然和平休战了,复旦的学生军也随之解散。

孙作云他们这些学生就尴尬了,当兵当不成,上学也上不成。一气之下,孙作云脆跑去北边,当年就顺利考北大读书。

孙作云马上就要读大三了,他前些天看到周赫煊的新诗《赞美》,于是决定写一点什么。

就当是,提前写毕业论文吧。

书桌上摆着十多本参考书,外加厚厚的一摞杂志,孙作云下笔如有神,很快稿纸上就出现一行行钢笔字——

“《论‘现代派’诗》

(一)中国新诗的演变三阶段

从胡适先生的《尝试集》算起,新诗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到现在新诗走到最迷的道路,新作家们又各自标新立异,而新诗形式的不固定,也是造成混原因之一……

我把新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郭沫若时代,②闻一多时代,③周赫煊时代。

第一期:郭沫若时代的作家,非常多,也非常庞杂。不过这时代的诗,意境与内容,尽管彼此不同,但其共通的特点是形式的不固定,不讲韵脚……

第二期:以闻一多与徐志摩两先生为代表。徐先生的诗歌特点是流利,清莹,华丽……和闻先生同派的诗是陈梦家先生。陈先生的诗,意境与形式并茂,且不为藩篱,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位诗……这一派诗的特点,是形式的匀整,音节的调叶,且取材亦较他为高。

第三期:以周赫煊先生为代表,和周先生同派的有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等先生。这派诗的开端,是周先生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简单的两句话道尽了间丑恶。这首诗用新奇瑰丽的意象,给后来的诗们带来许多影响。这派诗是现在国内诗坛上最风行的诗式,特别从一九三二年以后,新诗多属于此派,而为一时之风尚。因为这一派的诗还在生长,只有一种共同的倾向,而无显明的旗帜,所以只好用‘现代派诗’名之,因为这一类的诗多发表于《现代》杂志。

(二)现代派诗的特点

现代派诗的特点,便是诗们欲抛弃诗的文字之美,或忽视文字之美,而求诗的意象之美。他们的诗不乞灵于音律,所以不重韵脚,因而形式亦不匀整。

从这一方面说,现代诗是新月诗的反动。他们主张用新的辞汇,抛弃已为用烂的旧词汇,但旧的字汇能有新的暗示力者亦用之……就拿周先生的新作《赞美》来举例,第一节共19行诗句,只有3行贴合了韵脚……戴望舒先生的《望舒》,也是这派诗的典型作品,我看到不知多少青年诗在模仿它……”

孙作云这篇论文足足有一万字,他将胡适列为中国新诗的先行者,然后又将新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领军物是郭沫若,第二阶段的领军物是徐志摩和闻一多,第三阶段的领军物是周赫煊和戴望舒。

嗯,一个不小心,周赫煊变成了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山鼻祖。

在文章里面,孙作云还讨论了当今诗歌的创作况,他说:

“一九三一年以后,中国政治越来越高压。诗们天生无媚骨,不会溜须拍马,又不能满意于现社会,每个作家都陷绝望的泥潭……又因东北事变,悲惨的古国,不年余便失掉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不悲观又能怎样呢?

现代派诗歌,往往表达悲观的虚无思想,因此在这三年里现代派诗倍出,盛极一时,形成一个大派别。然而,他们的创作有很多弊病,比如无病呻吟,比如结构散,比如为艺术而艺术,比如趋向于病态题材。

周赫煊先生的这首《赞美》,为现代派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它的立意是健康向上的,是积极进取的;它的结构看似松散,其实圆满自合;它的韵脚虽不规整,但平仄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它对意象的运用登峰造极,并没有无端刻意的堆砌……现在的青年诗们,真应该多读读周先生这首诗,不要让自己的创作走进死胡同……”

孙作云的这篇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