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十六章 乌江之畔(五)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1651年4月底,石浦堡——石浦河(桑切斯河)与黑河界处,后世新柏林以东不到二十公里处——外的工地上,大群河间正在黑(都是在东岸服务三年以上较可靠的黑劳务工,回南非后基本都会升职)的监督下,赤着上身,为这座新立定居点的城墙建设而努力着。更多小说 Ltxsfb.com↗

建筑材料是从西面的归德港——后世乌拉圭河畔的新柏林市,因第一批定居者大部都是榆园军卖给东岸的归德府农民而得名——运来的。在归德港这个同样刚刚设立不过两月的城镇上,多艘内河小汽船通过粗陋的木质码将一堆堆的建筑物资与补给品送了过来,然后通过载重马车运到别处,有力支援了这些地区的开发。

石浦堡地处石浦河与黑河汇形成的河湾处,这里有东岸大原上难得的一片树林——河湾处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树木在略显燥的夏季也能够茁壮成长——东岸伐掉了一片树林,用作前期的建筑材料。树林下方是棕色的森林土壤,千万年来迹罕至的土地上积累了厚厚的一层适合植物生长的腐殖层,如果好好清理下地面上残存的灌木、野的话,前一两年不敢说,第三年开始,这片田地的产量将会达到一个令惊喜的数字。

东岸的城池就规划在砍伐掉的森林上方,面积不是很大,也幸好这里多半都是平地,能够节省不少平整土地的时间。目前城池才刚刚进初始修建阶段,大批河间正在努力修建着城墙。他们吃力地扛着砖、石灰、水泥以及砂石。稍有偷懒便会遭到黑盖脸的一顿皮鞭。他们也不敢反抗。因为外面正在维持秩序的一批巡警可不是吃素的。

河间们在隶修建着城墙以及城内建筑物,而刚刚坐船移民过来的一千五百名归德府农民则在兵团堡学兵以及部分退伍军的带领下,同步在城外不远处修建起了水利设施——准确地说应该是水坝和水库。

众所周知,石浦堡地处两大河流汇处,附近森林面积相对广阔、沼泽湿地也星罗棋布,如果不花大力气改造整治环境的话,这里别说不能种田了,恐怕连住都不太适合——因为环境利于病菌繁衍;当然了。换个角度来说的话,这里如果花大力气整治好了,修建起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那么就是一处极具潜力的农业生产基地,几乎可以媲美北方的鸭子湖流域了。所以,一切问题的根源,又都归结到了需要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上,而这,也正是东岸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的东西。

黑河到了下游(流乌江)这个地段,不但河阔水。就连水量也很丰沛、水流速度更不是一般地快,而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好好利用下着实有些可惜了。东岸目前所规划的,其实就是利用现成的河道、湿地,将其改造成一个容量较大的工水库,然后再在水库周边修建四通八达的灌溉水渠,这便有了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了。

水库的堤坝以南面建筑材料公司靖江分公司(目前就一座砖瓦窑,且只有部分竣工投产)生产的大型城墙用条砖做主体,辅以同样从别处运来的水泥、石灰砂浆来砌造。水坝型制为支墩坝,即该坝包含挡水墙以及大量支撑挡水墙的支墩组成。最初的时候,新成立的水利部的技术员们建议使用特制的铸铁支墩支撑挡水墙,但考虑到成本以及安装的困难度等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被否决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支墩设计。

这种水库是一种在这个年代极为先进的设计,也是某个有多年农村生活经验的穿越众依据自己所见所闻给出的点子,对于石浦水库这种中小型水库来说非常适用。历史上要直到1800年,才有在印度建造出了这种型制的水坝,由此可见其先进程度。

水库的挡水墙上有许多泄水孔,这些由水闸控制着的泄水孔的最大作用就是安全泄洪,以确保当水库水位达到警戒线后,可以通过泄水孔将多余的水排到低于水库水面的河床上。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以东岸共和国如今的水泥标号、钢筋的强度以及其他一些工程建造或材料上的问题,这些水库的警戒水位以及泄洪孔势必不能设置得太高,否则极有可能发生悲剧的溃堤事件,殃及下游的农庄或工业作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当然了,目前石浦水库才刚刚起了个,大部分都还只存在设计图纸上。说句开玩笑的话,石浦堡一千多定居者现在唯一做完的水库建设工作,大概就是在水库周边植树造林了。这些树有的是移栽的附近森林里的树木(以金合欢树为主),有的则是引种的外来树种,比如东岸几乎在每个定居点都会栽种的栎树(造船用,虽然成长周期很长……),比如素有“植物抽水机”之称的桉树,此外还有一些果树。

植树造林的目的一是为了美化环境,二是为了平衡库区水量、保持水土以及减少污染,同时也能阻挡大型牲畜进库区啃噬青。水利部的专家曾经建议,库区最好种植一些针叶类树木,乌江地区行署认真考虑了这个建议,目前已经联系西班牙,打算从智利进一些针叶林树苗。

不过有了这么丰富的水力资源,如果不再做点什么以充分利用起来的话,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