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关灯
护眼
第六十章 争竞(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在17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自然尚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渡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了,所有古老的工业组织及各式各样的过渡形式充斥着全国,比如那些从乡村农舍经济开始逐渐过渡到集中工场制的生产,这种生产形式最初仅存在于机械加工、造船、玻璃等产业中,但最近开始蔓延到了英国最大的产业纺织加工业之中。更多小说 Ltxsfb.com

西莱丁的呢绒产业、曼彻斯特等地逐渐新兴的棉麻纺织业,在最近几年的进步尤为明显。尤其是在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纺织品面临的市场空前广阔,大量资本流其中、圈地运动加速,使得各地兴起了一间又一间纺织工场,将海量的棉麻毛纺织品(主要是各类呢绒)售往他处,赚取了不菲的利润。

与他们展开激烈竞争的除东岸外,更多的是联合省。莱顿这种纺织城也在不断地从西班牙、奥斯曼进羊毛,然后织成各类布匹,出至其传统的波罗的海市场,同时在地中海市场也与英国展开了激烈的锋,竞争一时极为惨烈——不过,从种种迹象看来,荷兰在纺织业上的竞争越来越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英国锐意革新机器及技术之后,缺乏厚工业链条的荷兰渐渐落于下风,这从英国纺织品大举进德意志和波罗的海就能看得出来,联合省这种偏重商业渠道的国家,竞争力确实有些单薄,落败的过程虽然会很漫长,但却是无法扭转的长期趋势。

“圣维达斯特教区真的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看着道路两旁新建起来的一间间房屋,莫里斯·汤普森先生满意地说道。圣维达斯特教区因为地近码,近年来发展较快,很多建筑都是新建的,尤其是在一年多前圣波特尔夫教区不甚失火导致一整条街被焚毁后,伦敦官方加强了对重点城区建筑物防火能的检查与评估。评估的结果自然是很糟糕的,于是伦敦官方要求居民们出钱翻新或重建旧有建筑物,但目前看起来推行得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在这回局势如此紧张的时刻,就连官员们都没啥心思活了,更别提那些本就不愿花钱的伦敦居民了,因此这事也就耽搁了下来。

不过也不是伦敦所有街区都是这样的,在这两年发展迅猛的圣维达斯特教区,工场、作坊遍地都是,由于汤普森等的示范及推广作用,很多投资者新建的房屋多是以砖、石、木混合结构为主,且也不像老城区那么杂无章,不但看起来美观大方,而且防火能相当不错——若是护国公克伦威尔还没死的话,一定会对此大为赞赏的,因为当初圣波特尔夫教区发生火灾后,是护国公陛下最先看到了其中的危机并下令加以改进,只是如今护国公陛下已经去世,伦敦的局势也有些混,自然是没再肯推行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政策了,不过好在集中了很多造船上下游产业链的圣维达斯特教区改善了很多,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了。

上新开了很多家店铺,经营的多是海外商品,如东印度香料、印度宝石、花布、毛毯、丝绸、绿茶、瓷器乃至近年来兴起的东岸雨衣——这是伦敦中产阶级的新宠,一种据说涂抹了橡胶的轻便雨衣——纯碱、钢条、鲸油蜡烛、染色皮具、制面、马车胎(又是一种流行的新玩意,箍在马车毂上的实心橡胶)等等,生意非常火。由此也可看出经过数十年的财富积累后,伦敦民间的富庶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惊的程度,民的购买力相当强劲。

也不是没有对这些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商店看不惯,事实上在很多重商主义分子的眼中,这些使得英格兰贵金属大量外流的贸易应是被严格禁止的——唔,好吧,也许从东印度进的很多商品例外,因为商可以将其再出赚回更多的贵金属,但进自东岸的很多商品无疑是“亏”了,因为其大多在英格兰国内被消化掉了,没有再出,也就是说是贵金属净流出,这无疑令很多极为不满。

毕竟,英国现在的贵金属货币可也并不是十分充裕啊!这倒不是说英国这些年的贸易赤字甚大,以至于流出了太多的贵金属,恰恰相反,这些年来英格兰的贸易还是相当成功的,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可利润再多,也架不住频繁的战争(尤其是三十年战争中拿出大笔钱支持欧陆各势力厮杀)、商品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啊,也就是说,英格兰的货币供应已经有些跟不上经济的增长了,这从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多是年代久远、磨损严重、缺边少角的硬币——英国假装看不到这些银币的缺损,仍然承认其币值,使得先令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信用货币——就能看得出来,英格兰对贵金属有些渴求!

当然了,对于不花钱得来的外国商品(比如私掠来的黑货),重商主义者们是没有太多意见的,虽然其多多少少阻碍了英格兰国内的工业生产,但毕竟是无本生意,赚极大,没会不喜欢,于是你便看到了布里斯托尔码上随处可见的购买“脏货”的商

“最近联合省的德海尔家族鼓动瑞典官员,对进自英格兰的五金制品课以重税,以维持他们在瑞典的多家冶铁工坊、铜矿的经营,伯明翰的黑乡铁工业区已经有很多在抱怨了,沃克前两天也向我诉苦,说出至瑞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