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日之铁血兵王

关灯
护眼
侵华日军序列编制(九一八前后)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村元大佐、野炮兵第10联队联队长谷元治郎大佐。

骑兵第4旅团(配属第6师团)旅团长茂木谦之助少将:骑兵第25联队联队长山冈洁大佐、骑兵第26联队联队长黑谷正忠大佐、飞行队队长牧野正迪大佐。

伪满军、洮辽军、暂编第2军、独立第1旅团、护国游击军。

第14师团师团长钿俊六中将。

第7师团一部

骑兵集团:骑兵第1旅团

独立守备队。

总兵力约4万。年初第6、8师团侵热河等地,以武力胁迫国民党当局签订《塘沽协定》后,第6、8师团于6月中旬相继退回东北地区。

1934年的关东军

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大将。

这一年,时值其部队换,第6、8、14师团均奉令回到本,新调东北的部队为第3、7、16师团。

第3师团师团长埝彦王、第7师团师团长佐藤子之助(继任杉原美太郎)、、第16师团师团长浦穆。独立混成旅团、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第1、2、3独立守备队。

1935年,编制同上,另飞机约80架,总兵力近5万

1936年的关东军

本年关东军司令官易,部队换,第3、7、16师团回本,当年的编制序列: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坂垣征四郎少将。

第1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第12师团师团长清水喜重中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独立混成第10旅团、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第1、2、3独立守备队。

1937年2月10,按本军部关于部队替和派遣的命令。4月,由本国内派来第2、4师团。5月,第9师团返回本。此时,在东北军为4个师团。这些师团由于在本国内留下一部分留守部队而缩小了编制。师团编制定员为10583名。比其国内师团少1275名。

1937年7月的关东军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第1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2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4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12师团师团长山田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旅团长酒井镐次少将、独立混成第11旅团旅团长铃木重康中将、第1、2、3、4、5独立守备队、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骑兵第3旅团、关东军飞行集团、铁道线区司令部、旅顺要塞司令部、关东军宪兵队

二、本在中国的驻屯军

本在中国驻屯军的由来及驻屯军的扩建

1904年(光绪21年,辛丑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于9月7强迫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9款规定:中国应允诸国(指美、英、俄、德、、奥、法、意、荷、比、西)留驻军队,以保海道至京师无断绝之虞。约定军应为4百。同年11月24本派出“清国驻屯军”,由司令部、北清驻屯各部队、上海驻屯步兵大队编成。1913年10月,改称“中国驻屯军”。1927年4月,“中国驻屯军”辖天津、北平(今北京)驻屯步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驻屯军”增加了工兵、通信兵以及炮兵等分队。到1935年5月,北平驻屯步兵为2个中队,天津驻屯步兵为8个中队,山炮兵1个中队,工兵1个小队,分布在北宁铁路沿线地区。

1936年4月17本广田弘毅内阁会议决定加强“中国驻屯军”,18发布陆甲第6号军令,“中国驻屯军”改编后的序列: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郎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中国驻屯军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廉也大佐、中国驻屯军第2联队联队长萱鸠高大佐。

中国驻屯军炮兵联队联队长铃木率道大佐、中国驻屯军骑兵队队长野钦一少佐、中国驻屯军战车队队长福田峰雄大佐、中国驻屯军工兵队、中国驻屯军宪兵队、中国驻屯军通信队。

驻屯军兵力也由1771增至5774。同年5月6本陆军部又发布了临参命第51号,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务是,维护本在华的利益,必要时使用兵力。同时,关东军将兵力一部部署在长城线南侧.必要时出动兵力。为此,“中国驻屯军”将主力部署在北平、天津、塘沽、滦州(今滦县)、秦皇岛及榆关义(山海关)之间铁路沿线。

为了扩大对华侵略战争,本政府在同年5月1修改后的《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用兵纲领》中确定了作战方针:一旦有事,制敌机先。迅速达到战争的目的和陆海军协同行动,采取先发制的攻势,谋求速战速决。同时.还确定对中国作战的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本侨民等。同年6月2,其陆军部制定的《昭和12年(1937年)度的对华作战计划》中规定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