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改土归流”都是势在必行,而且这一改革不会触犯士大夫们的利益,朝堂上的阻力较小。而由于统治中心南移,南宋朝廷对于岭南地区的控制力较北宋时期大大增强,再加上此时岭南地区实施土官制度的时间还不长,那些土官根基较浅,而且当地原住民也大多还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认同,所以只要用
得当,朝廷派出的流官应该不难扎下根来。岭南的改革,将会为新制度积累足够的经验,时机成熟后,再到工作难度更大的北方诸蕃聚居区和大理等地推行,就要容易得多了。
其实早在赵旉让
提出此议之前,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聪明
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不过当权者普遍怕麻烦,才一直未能实施。所以赵旉旧事重提后,这项改革很快就开始落实下来,虞允文的
格缺陷在这件事上却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
。正是由于其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这项在历史上磨磨蹭蹭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在清雍正年间基本完成的改革,只过了三年时间在形式上就差不多全搞定了。
虽然其间也
发了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但长痛不如短痛,以后大宋境内各民族之间的
流不再有
为的桎梏,国家认同感迅速得到了增强,而大宋的后方也更加安定繁荣。
而且在此期间赵旉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早有准备,赵旉曾经专门为开发岭南培养了一批中下层官吏,虽然时间仓促,这些
的学识能力未必有多么出色,但比起大宋官场上那些只知捞钱与和稀泥、却不会做事的家伙总要强得多,而且他们还接受了当地语言的培训,这是很大的优势。
再加上虞允文对第一批流官的工作状况异常重视,进行了相当严格的审查,结果没过多久绝大部分科举出身的流官都被刷了下来,而代之以
得更好而得到提升的小吏。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岭南的大部分地盘都被赵旉一手培养出的
才所控制,这使得赵旉的改革在那些原本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反而进度极快,对坚定赵构的决心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