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岁约阿希姆

关灯
护眼
第96章 亲情客串(下)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毛奇退役后,德国陆军进了属于著名军事参谋官施利芬的时代。“充分准备”的优点保留下来,“随机应变”却渐渐置于一旁。施利芬扬名力万的作品是针对法国制定的“施利芬计划”,它因为设计巧妙而被许多奉为经典,但是,施利芬任总参谋长期间一直向他的同僚们灌输确执行的概念,每年的军事会都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久而久之,各级参谋部门变得过于依赖计划,他们所制定的每一份军事计划都详尽到了令咋舌的地步,却忘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个小小的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不仅如此,施利芬所推崇的歼灭战居然演变成了思维教条,评判一个军事计划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再是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限度的胜利,而是能否包围并消灭对手。在这种可笑的教条影响下,穆拉斯上校的方案能有多大的创造?在这种呆板僵硬的作战思维决策下,德军怎能不陷堑壕战的困局?

夏树一面对陆军指挥体制的缺陷感到扼腕,一面又不得不对威廉皇储的决定感到庆幸,现在欧洲的局势还算稳定,离不可避免的战争应该还有些时间,自己还有机会让陷施利芬魔障的陆军将领们醒悟过来,哪怕是以另类的间接方式……

数周之后,德国陆军在西里西亚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拥有20万兵力的第1军团一分为二,12万扮演进攻方,8万依托奥地利时期的筑垒工事进行防御,作战地域的地貌态势与俄属波兰西部防线有较高的相似度。按照德军总参谋部制定的演方案,攻方以少数兵力牵制两翼,集中火炮和主要兵力在守军防线中段实施猛攻,以局部的绝对优势撕开突,而后以半数部队巩固和扩大突,以骑兵和乘坐车辆行军的快速部队向守方纵的军事重镇突击前进,在较短时间内强行攻克并牢牢占据这些战术支点,从而切断了守军补给线,迫使守军全面撤离筑垒地域向后溃退。根据军事观察组的评判,攻方夺取防线耗时5天,伤亡约1。5万,毙伤守军约2。5万,俘虏1万,另缴获大量辎重物资。

按照传统的作战模式,仅以1。5倍的兵力和装备优势实施攻坚作战,耗费的时间及付出的伤亡远远超出此次演的评判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方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总参谋部的一些高级将领却对演的结果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攻方在突防线后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截断守军退路,以至于错失了全歼对手的机会,这样一来,残余守军得到了撤往后方休整补充的机会。此外,攻方动用了并不在第1军团作战序列内的数十架飞机和大批的民用车辆,这才得以迅速取胜。所以,这次演方案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面对资将领们的否定,负责此次演方案参谋作业的威廉皇储以出意料的冷静一一驳斥:突敌方筑垒工事后,守军不仅丧失了防御之利,军心士气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在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中寻找歼灭战的机会要容易得多,攻方部队则无需在艰苦攻坚后强行发动追击战;演规则并未限制军队在作战期间临时征用民用物资,此举验证了飞机在战场上的侦察和校作用,以及步兵搭乘车辆快速行军作战的可行,非但不是失败之举,反而应当积极引德军作战典。

威廉皇储有理有据有节的论述让提出反对意见的总参谋部将领们哑无言,现场观看演的德皇威廉二世的赞赏表态也就此终结了双方的争论。表现抢眼的德国皇储不但获得了主持全军秋季会的宝贵机会,更被支持者们奉为未来足以比肩腓特烈大帝的“霍亨索伦战神”……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