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宋

关灯
护眼
第二十二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二之全)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事先有所预感,也可能只是他这个年纪的未雨绸缪,总之,王安石预先留了四封书信札子,一封是遗表,一封是给司马光的,一封是给石越,还有一封给家安排后事的。

写给石越的这封信,王安石只说了一件事

“惟愿公等努力,使朝廷三十年不削藩”

使朝廷三十年不削藩!

这是王安石在死前,对他的拜托。

石越只要一想到这句话,脑子里就会冒出熙宁三年的九月,在迩英殿第一次见到王安石的形,他甚至还记得王安石紫袍上的那块不显眼的油渍

他也还能清楚的记得七年前,当他请王安石去杭州时,王安石对他说的话——“火坑我是不拍的!”

他脑海里,这两幅画面,不断替浮现。

使朝廷三十年不削藩!

休说这也是石越自己的理想,便算只是王安石自己的,石越也断不能辜负。

此时此刻,石越才的觉得,失去王安石,对于他,对于大宋,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尽管本不太喜欢王安石,但高太后还是以最高的礼节,下旨罢朝三,以示哀悼。除了派出韩忠彦亲临吊丧外,还赐给王旁十万贯钞,做为治丧之用,又特别吩咐不遣内侍监护葬事(注1)。此外,议谥、追赠、陪祀高宗,还有王安石子侄的荫封无一不是极尽荣宠。甚至太常寺与礼部已经开始议论,要将王安石配享孔庙——此事或者还将会争论,但是最起码会祀先贤祠。

而遵照王安石的遗嘱,他的灵柩,将送往金陵,与他的长子王雱葬在一处。船只车马,皆已经准备就绪,王安石的灵柩,将只在宝相寺停放七天,然后,就会永远的离开这座城市。

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石越并不是很想去面对王安石的灵柩,但是他知道,他是必须去那里的。就像是演戏一样,他去那里,不是给王安石看,也不是为了安慰他的家,而是给更多的看。

他磨磨蹭蹭的拖了还一会,终于,还是吩咐亲随准备马匹。自从让侍剑做了石府的管家后,石越身边的亲随、护卫就不断的更换,很少有能追随他三年以上的,因此也没有他特别信任的,亲随现在都是侍剑帮他挑的,大多是依附石府或者桑家的客户佃农的子弟,护卫则是高太后派来的班直侍卫。

绍圣以后,高太后在宰相制度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左右仆**改为左右丞相,在名号上加以尊重,但实际上绍圣朝的左右丞相,与西汉的丞相,不可同而语,根本没有开府辟官的权力。

另一件事,就是下旨从殿前侍卫班中,派出班直侍卫,给两府宰执充当护卫随从,这些班直侍卫两年一换,完全是官派的差遣。

虽然这给联想,但石越倒并不介意。也许高太后的确别有用意,但这的确也是一种恩宠。因为宰执们的护卫,原本记应该是禁兵厢军,升到班直侍卫,没有什么不妥,以宋朝宰执的威严,差使班直侍卫与差使禁军厢军,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兵部尚书章惇的侍卫不过顶撞了他一句,当场便被章惇援引军中“阶级之法”给斩了,连卫尉寺都不送,事后高太后反而下旨褒扬章惇,被他杀了的侍卫的家属不仅没有抚恤,还成了罪家属。此事之后,好长一段时间,石越的十几名护卫见着他战战兢兢,说话声音也不敢太大。

惟一不便的是换制度,虽然石越大可对这些侍卫不闻不问,但隔两年就要与新面孔打道,仍然是一件麻烦事。不过这个制度高太后看起来也没有认真执行的意思,韩维、司马光在议事时提了一句,他们两的侍卫就一直没换过。所以,石越甚至都觉得自己的那一点点怀疑也是想得太多了,只有盘照临对此嗤之以鼻。但不论如何,石越并不想试着去请求自己的护卫也不要换。

这样,他就必须忍受些许的别扭。

7楼

他的侍卫对他尊重有加,绝不会违逆他的命令,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亲近信任的感觉。而那些亲随做事也不够机灵,没有谁能如侍剑那样,事先就想到他要做的事,安排得妥妥帖帖。汴京一带的,虽然聪明机灵,但却不太老实,让无法放心,从桑家蜀中老家找来的,却往往连言语都不太通。

也许是自己太挑剔了。石越偶尔也会这样反省,但那种别扭始终存在,无法消散。

石府的下,实际上却比石越想得要能得多。马匹很快就准备好了,每个都换上了更加合适的衣服,一切都妥妥当当,没有任何毛病可挑。

这让石越再也没有拖延的理由。

宝相寺位于瓮市子的西边,始建于后唐**元年,因为寺内的慈尊阁内有一尊弥勒佛大像,因此开封府的老百姓便称它“大佛寺”。在这寺内,还有五百罗汉像,以及始建于仁宗时,至熙宁年间才竣工的高达二百二十尺的感慈塔两处闻名遐迩的名胜。

石越知道宝相寺,也是因为这感慈塔,当年司马光曾经写过札子,请求罢修此塔。而主持修筑感慈塔的,石越也不陌生,那是熙宁年间将作监最著名的木匠之一杨琰,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