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魏延的种子三国

关灯
护眼
第336章 【人口普查】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跟这个大普查相互配合的便是整合村庄,把错落在山间荒谷的小户家都迁移到大坞堡里面,避免战对这些家的损害,各地郡县兵四下出动,搜遍每一处山隘荒村,把散落的小户家、小村庄都迁移到大坞堡里面。龙腾小说 ltxs520.com

特别是左冯翊郡,因为那里时常有羌胡、匈、鲜卑等胡南下劫掠。

根据魏延意志建造的大坞堡都是棱堡结构,那些弯刀骑不善攻城的胡根本攻不,他们只好去劫掠那些散落在山间荒谷毫无防备的小户家、小村庄,胡经常会在过冬前对该地进行一次扫,要赶在这次扫前完成迁移。

每个郡县乡亭都有当地驻军协助执行统计任务,让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地官府衙门,由当地官吏当面验视,检视完毕发放户籍凭证,凭证是一张硬壳纸,上面有个大概的画像,画像下面的信息有郡、县、乡、亭、里等所在地名、姓名、别、年龄、身高、肤色,上面盖着当地县尉的大印。

虽然魏延已经想法设法鼓动民众主动申报户,但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把官府的意思曲解拒不到官府申报,甚至还有一些有过劣迹的不敢露面的,魏延便下令发动检举,建安二年年末前,完成义阳八郡调查,到时候还没有户者又非新移民,不仅本罚做官,所在亭长、里长皆要罚做苦役。

三个月过去后,整个义阳八郡统计出来,总计有八百七十七万六千四百五十二,男子有三百九十三万四千一百二十二子有四百八十四万二千三百三十子比男子多出九十一万。

魏延对这个结果并不惊讶,他早就想得到,世家隐匿的会远超过大家的估计,按照原先估计的世家隐匿而估算出来的不过是七百万,现在看来,那个估计还是太保守了。可能还有某些世家有一些隐匿尚未报上来,最近几个月陆续从其他州郡投奔过来的流民算起来,现在大概有九百万,算是大汉鼎盛时期总的六分之一。

魏延本来认为按照古代的条件,很难做什么普查,但看了王粲掌握的典籍后,他发现不能低估古代的智慧。

这个国度最迟在周代就已经普遍开展了核查,且形成定制。《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其各登其乡之众寡”。可见,当时设置的“小司徒”和“乡大夫”等官职的职责中就包括了核查事务—登记民之“众寡”。

魏延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并未引起强烈的反弹,就是因为在汉代,核查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和发展,户典章制度已经臻完善,每年农历八月,各郡、县都要核对户籍,进行统计。

魏延重视,是因为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富国”、“强兵”都离不开力资源,所以必须掌握本国的状况。

但以前的刘汉朝廷之所以年年搞核查,跟当时的赋税与徭役制度是分不开。魏延当政之前,直接以纳税为课征对象的“税”曾经是刘汉朝廷财政收的一大来源,此外,百姓还须无偿承担各种徭役,在这种赋役制度下,核查就成为政府财政、税收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汉代课征的“税”主要有“赋”与“算赋”。“赋”是对七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征收的一种税,每每年缴纳二十钱,作为皇室收。当时,为了推行国家的有关社会经济政策,算赋对商、十五岁至三十岁的未婚子、以及婢均有加重征收的规定;对孕、产、以及有年过八旬老的家庭则有免征规定。此外,汉代规定百姓从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均有服徭役的义务,徭役的种类主要包括:适龄男丁一生中须到国都服兵役一年,称为“正卒”;到边塞戍守一年,称为“戍卒”;每年在所在郡县服劳役一个月,称为“更卒”。不能服徭役者,须缴纳代役金,称为“更赋”。

在这种赋役制度之下,的数量、别、年龄、职业、社会身份以及婚姻、生育等况直接关系到“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派,只有准确掌握动态信息才能确定百姓应承担的赋役义务和应享受的税收政策,核查成为实施这种赋役制度的前提条件。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秦都咸阳,萧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已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

西汉末年,战和天灾使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常常在每年8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来“算”,就是朝廷派挑选少宫,凡是良家少“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宫选妃子,像太后何莲当年就是这样选宫里的。

东汉每年的户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