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到底是在政治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快四十年的老狐狸,他很清楚莫斯利那帮
不过是跳梁小丑,对他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更多小说 ltxs520.com
所以,虽然伦道夫对弹劾动议忧心忡忡,丘吉尔本
对此倒并不太上心。他更关心的是欧洲大陆政治局势的变化。
约翰对丘吉尔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
怀还是满赞赏的。
作为一个美国
,约翰当然会喜欢像丘吉尔这样宁愿牺牲自己、便宜美国,也坚决不让法西斯、共产主义好过的“自由世界斗士”。
要是丘吉尔也学法国
那样“
贼”,早早地从了纳粹,那美国可能以后也就只能在西半球玩玩了。
约翰有选择地为丘吉尔介绍了他与德国、法国一些“大
物”的接触,其中特别提到了戴高乐。
约翰前世就一直很疑惑,法国战后咋就变成战胜国了?这个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国家,可是在开战后不久就宣布投降了。
在法国政府投降的时候,它手里可是还有65个师,近一百万
的可作战部队,法国国土的三分之二尚未沦陷,海外还有广阔的殖民地资源可供调动。
1940年夏天,法国充其量也就是打输了一场战役而已。伤亡二十多万,被俘100多万,这远不至于让这个国家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选择投降,只能说是法国
自己不想跟德国
打下去了。(要不它怎么能
脆利落地把想乘机占便宜的意大利面条打的满地找牙呢。)
法国这一投降,可把亲密盟友英国坑得够呛。丘吉尔刚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时,可是颠颠地跑到
黎去找法国
商量如何扭转战局的。结果贝当一句“我们准备投降了”,差点没把他气晕过去。
在接下来的
子里,欧洲各地都打得稀里哗啦。相比之下,法国
可以算是过得比较舒服的了。至少丘吉尔在伦敦挨炸的时候,
黎的贵
们还在天天和德国大兵开舞会。战后柏林被苏联炮兵轰成了一片瓦砾,而
黎却始终完好无损。
在二战中,法国几乎没有为盟国出过多少力,它的合法政府和它的工业体系反而在为德国
效劳。
假如德国
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身处希特勒泛
耳曼体系中的法国
(法兰克
、盎格鲁
和哥特
都是
耳曼
的一支),在德国主导的欧洲中占据一等公民的地位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战后法国不光取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还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把投降后丢掉的阿尔萨苏和洛林拿回来也就算了,甚至还差点从德国割走萨尔(因公投选择留在德国而作罢)。世界上怎么有这等好事?
后世有
猜测法国在二战期间是在玩两边下注的把戏。成立流亡政府的戴高乐为法国
赢得了战胜国的身份,而带领政府投降的贝当保住了大部分法国,使
民免受战火。
在约翰看来,这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战争
发时戴高乐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的上校,跑路英国前也不过是个不受待见的准将。
从法理上来说,维希法国政府是通过当时法国国会投票表决合法产生的,元首贝当也是成名几十年的老元帅。他们代表了正统的法国,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的。(除英国外,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维希法国,不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
法国
想要两边下注,至少也得是让雷诺、达尔朗这个级别的官员、将领过去组建流亡政府才配叫“下注”吧。
戴高乐不过是个“叛国”的坦克师师长,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十四万法国军队里,只有三千
选择加
戴高乐的团体,其他
宁可在解除武装后返回维希政权控制区。
约翰很好奇,丘吉尔怎么就看上了戴高乐,把他扶持成了法国领导
呢?
要说,丘吉尔看
的眼光到底不如罗斯福,当初罗斯福一眼就看出戴高乐有“二五仔”倾向。果不其然,战后他就带领法国反出了北约,还恩将仇报阻碍英国加
欧洲一体化。
结果,约翰发现丘吉尔对戴高乐还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对后世罗斯福看中的吉罗将军倒是有些印象。
丘吉尔对吉罗将军的印象很有意思,他没把吉罗当成军事将领,而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越狱高手”,是个兼具勇气、智慧和运气的家伙。
从伦道夫的
中,约翰才知道,和吉罗以从德国战俘营成功逃跑的传奇经历而发迹一样,丘吉尔当年也是通过一次“名动英伦”的越狱行动成功步
政坛的。
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俘。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所以布尔
拒绝释放他。
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
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一路从南非逃到了莫桑比克首都的英国领事馆。
这一事件使丘吉尔在英国的名声大噪。回到英国后,丘吉尔抓住机会踏
政坛,并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