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崛起1857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九十四节 收服八旗将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年就险些当了皇帝,大多数当年都不看好咸丰,而是看好能骑善的奕欣的,结果后来是咸丰继位。

老大臣们可都记得奕欣的能力呢,这次跟洋谈判,也是奕欣独自力挽狂澜,而皇帝则一直躲在承德,跟肃顺等亲厚,之后还一直不肯回京,直接在承德驾崩了。

穆克德讷把这一连串事连起来想,脑子里突然多了很多的谋想法,他想到可能是奕欣要夺权,所以肃顺等才把奕欣排斥在外,可是因为战败的问题,肃顺等可把带兵的僧格林沁和胜保得罪了,因此也把这俩排斥在外,但是他们手里没兵,所以就从广州调兵?

可广州毕竟太远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如果真的有谋,肃顺他们不该从就近的山东调兵,最多从江南调兵啊,肃顺不是一直跟汉亲厚,对满歧视吗,他会不会跟曾国藩等汉带兵大臣勾结?

穆克德讷还想到,为什么之前皇帝就是不肯回北京呢,是不是那时候皇帝就怀疑奕欣跟僧格林沁、胜保等勾结了,而不敢回北京。那么皇帝年纪轻轻就死了,会不会是谋杀,谋杀的话是奕欣的,还是肃顺等的?

还有遗诏,为什么公开立储君,而不等大家打开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诏书,难道说那道诏书本身有鬼?难不成诏书让在北京的奕欣等做了手脚,导致肃顺他们不敢开启立疮书,非要强行在明发天下的遗诏中来确定储君身份。

耆龄为什么又要押着这份遗诏不肯示,反而招募军队跟朱敬伦莫名其妙的打了一仗?难道耆龄真的卷进了这件事,那耆龄是哪一边的?他如果真的调广东兵去北京要打谁?

奕欣手里有僧王和胜保的军队,根本就不需要外军的帮忙,耆龄如果真的调兵去北京,那肯定打的是奕欣了。可这跟朱敬伦什么关系,他就是一个广东地方官,柏贵一手提拔起来的胸令,哪里有什么资格介这样的大事。

柏贵!

穆克德讷想到了柏贵,他知道柏贵被奕欣拉进了总理万国事务衙门,这个衙门的第一大臣正是奕欣。

这么说,柏贵跟奕欣是一党,耆龄跟肃顺是一党,所以耆龄才跟朱敬伦莫名其妙的在广州厮杀,一个说另一个是反贼。

联想到朱敬伦始终都没有公开扯大旗造反,所有说他造反的消息,全都是老百姓在传,根由则是因为耆龄在公告广东各地,说朱敬伦造反。可一开始不是因为闹饷吗,怎么能闹成了造反呢。

这一番联想,让穆克德讷瞬间以为自己了解了真相,以为耆龄跟朱敬伦打仗,根本就不是谁造反的问题,而是在为了北京城的皇帝宝座在厮杀。

现在看来朱敬伦赢了,至少在广州这里,朱敬伦这一边赢了,北京城吗,恐怕赢得还会是奕欣,反正穆克德讷绝对不看好肃顺等,肃顺等在旗中就没有威望,市吃讽刺旗为乐。

肃顺的禅是“咱们旗混蛋多,懂得什么?汉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在北京的满中,肃顺是出了名的亲汉的满臣,八旗权贵们就没一个喜欢他的。

正想着呢,穆克德讷突然又听朱敬伦道:“将军大该知道,曾国藩、李鸿章等跟肃顺可是亲厚的很呢。”

曾国藩的幕僚左宗棠恃才傲物,刚出山就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樊燮同湖南布政使文格联合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皇帝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肃顺则联合曾国藩、胡林翼等官员上书力保左宗棠,并邀请受皇帝信任的吴地才子潘祖荫写下了“下不可一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无左宗棠”之语。此后又在咸丰帝面前力荐左宗棠,给予重用。

曾国藩和肃顺关系更是早在曾国藩组建湘军前,在北京做官的时候就已经很密切了。曾国藩在京城任侍郎时,一咸丰皇帝命传曾国藩宫,却将他摞在紫禁城中某阁内一天也未召见。晚间,曾国藩满腹疑惑地归家,肃顺早已在他家中等他。问及召见况,曾国藩如实回答,肃顺听后,道:“此阁中乃刻有大清历代皇帝之诗作,万岁必定要第二天还要召见你,问你诗作之事。”曾国藩才如梦初醒,肃顺立即从身上拿出花重金请从该阁中抄出的全部御制诗给曾国藩,果然不出所料,由于有肃顺的暗中帮助,曾国藩也对答如流,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好感。

可以说曾国藩得到重用,是因为肃顺的竭力推荐,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慢慢做大,也就成了肃顺在地方上最大的依仗,俩一在朝,一在野,权倾朝野,一时无两。

听到朱敬伦的提醒,穆克德讷不但立刻想到肃顺跟曾国藩等的关系,同时还以为朱敬伦是在暗示他什么,不由的脑门子冒汗,果然是一侈大的谋啊。

一个是满洲权贵肃顺联合地方汉势力要保皇帝的幼子登基,一个是满清的亲王奕欣和一些权贵联合,企图谋朝篡位。

老实说谁当皇帝穆克德讷一点都不关心,反正谁当皇帝他都是广州将军,跟他半毛钱关系没有,如果说他心里有倾向的话,他反而更倾向于奕欣,哪怕奕欣可能要篡位,但是奕欣好歹也是根正苗红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