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可别把你带坏了。”
淑宁道:“额娘不必担心,
儿心里有数的。况且二姐姐如今已经改了许多,跟以前不一样了。”佟氏却摇
道:“如今虽看着还好,
后还不知会怎样呢,你还是不要与她太过亲近为好。”淑宁想了想,觉得保持一定距离也好。只要面上过得去就行,于是便答应母亲会小心。
佟氏见她点
,也松了一
气。便笑着说:“今儿收到国子监的信,你哥哥明
就要去上学了。你去看看他,说两句好话吧。”
淑宁吃了一惊,她老哥不是宗学的学生么?还以为他去广州后就不用再上学了呢,谁知现在又要上,那他们家搬去房山后。端宁该怎么办?
端宁刚刚送走了几个旧
同窗的朋友,正在整理明天要带的笔墨纸砚等物,听了妹妹地问题,却哈哈大笑:“原来妹妹连这些事也不知道,我还以为你早就听说了呢。”淑宁恼羞成怒,不满地拧了他胳膊一把:“快说!不许取笑我!”
端宁忙躲开,揉揉胳膊,道:“怕了你了。我本是宗学的学生,因为是官生。功课又好,便被推荐
国子监,我们这样的八旗子弟。是在国子监辖下地八旗官学里上课的,我去地正红旗官学离府里不远。来回方便得很。老太太百
过后不久。阿玛就为我申请回监读书。素
教我的教授,说我学问已不错了。只要留在家中自习便可,但十
一次的考课必须参加,春秋两季的演
也不能缺席。明
我是要回去参加考课,往后我会随家里在房山住着,只是临近考习时才回府里。”
原来如此。这样的方式倒有几分像现代大学里地研究生,不过哥哥就要辛苦些,两
跑了。淑宁同
地拍拍哥哥的肩膀,却让端宁哭笑不得。
他没好气地把准备好的文房四宝丢进一个书笼里,却冷不防看到笼里有一个扇袋,怔了一怔。
淑宁问:“这是什么?”她拿起那个扇袋,看到上
绣着一朵歪歪扭扭的桃花,觉得有几分像婉宁的手笔,不过配色却要差得多。
端宁皱了皱眉:“方才几个朋友来,其中一
还了两年前借走的书和书笼。大概是他遗漏的吧?我明天还给他好了。”
淑宁把扇袋
给端宁,却发现他脸色严肃得有些不同寻常,便问:“哥哥怎么了?可是有什么不妥?”
端宁摇摇
,笑道:“没什么,只不过觉得这个朋友真是粗心,居然还漏了东西在笼里。”然后有些厌恶地将那扇袋丢进了书笼。
淑宁看他这样,也不再多问,不过说起朋友,她又想起另一个久不露面的
物来:“哥哥,桐英哥不是回奉天避暑了么?怎么如今都是
秋了,他还没回京里来?”
端宁笑了:“他家本就在奉天,没事到京里来做什么?”看到妹妹危险地眯眯眼,手上又准备向自己的胳膊袭来,忙道:“我早写了信回奉天了,可是一直没收到他地回信,后来他家里
传话说他七月底的时候就到北边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不过四阿哥上次提过,跟着皇上巡幸塞外时,曾在牧民里
见到桐英,问他在那里做什么,他却回答是在练画,说是
原上的

开朗,喜怒哀乐都很明显,他画起来更容易。”
真……
漫……
淑宁听了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三个字。她小时候也见过桐英好几回了,他一直以来都表现得像是个爽朗直率地大哥哥,但从第一次见面的
形看,只怕没那么简单,从很多小事中都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个很细心谨慎地
。可这样一个外表大咧咧内心很谨慎地
物,居然会离家跑到
原上去画牧民……原来他有那么
画画么?她还以为那只是他休闲时的
好呢。
不过,能到
原上看看,真是一件不错地事。现在没有污染,没有沙尘
,
原上的景致会很美吧?想着想着,她忍不住有点羡慕起桐英来。
端宁看到她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也想到
原上看看,对不对?我也想去呢,下次跟桐英一起去好了。”淑宁却有些沮丧:“哥哥要去很容易,我却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机会。”
“的确,你要出远门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端宁想了想,笑了,“想那么多做什么?如今你还小呢,谁知道以后能不能去。我这就给桐英写信,等他回京,叫他把在关外画的画都拿来给你瞧,让先你过过眼瘾,如何?”
“那他要多久以后才能回来?你刚才还说,他家在奉天,没事回京做什么呢。”
端宁笑道:“虽然不知道他几时会来,但明年的万寿节,他总不会缺席吧?”
淑宁想想也是,便亲自磨墨摊纸,催端宁写信,端宁只好照做。
等他写好信,正等墨汁风
时,却看到妹妹又在他面前摊开一张白纸,忙说:“写完了,不用再放纸。”淑宁却笑着说:“给桐英哥的信是写完了,还可以给别
写呀。前些天不是收到广州那边的信么?难道哥哥就不想念南边的朋友?”
端宁哭笑不得:“你这丫
,真是
小鬼大。”他正要往纸上写字,却看到妹妹笑眯眯地守在桌边,一点回避的意思都没有,便突然很诡异地笑了:“你总拿这事儿来打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