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
岁除佳节团圆夜, 他和太子就算有天大的仇怨,也要做个兄友弟恭的表面功夫。
随随略一思索,便知多半是因为皇后了。
她在各宫都有耳目,皇后带发修行的尼寺中自然也安
了
,知道皇后对三子心有芥蒂,这几年更是连面都不愿见。
皇后不喜三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不然以皇帝与妻子的恩
,也不会将她亲生骨
送去给太后教养。
随随只是未曾料到,皇后竟然可以对亲骨
如此决绝。
待她回过来,桓煊已经走进厨房,好地看着里面零
的工具和食材。
随随自然不能让他一个金尊玉贵的亲王坐小杌子,去房中搬了一张短榻来,又在小风炉上煮上姜汤给他捂手暖身。
桓煊捧着碗,坐在榻上看她切面。
灶上锅子里熬着
汤,鲜香气味随着水汽弥漫开,氤氲在暖黄的火光里,模糊了
子的眉眼。
随随这时已平复了心绪,失落和绝望都已沉回眼底,只是眼眶略有些发红。
桓煊的心
好似被什么撞了一下,也闷闷地一痛。
她
刀的模样十分利落,连做这样的粗活也赏心悦目,桓煊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在满是杂物的小厨房里,饶有兴味地看个
子下厨,
顶上还挂着两条腊
。
随随不一会儿便将剩下的面皮切好,每条都是不粗不细的半指宽,简直像是用尺子量过。
面切好,锅中的水也煮沸了,随随揭开锅盖,将面投
水中,用竹箸拨了拨。
煮面的同时,她将
汤舀
黑陶大碗中,撒上葱花,调
细盐,捞出
,撕下一条
腿,剥下
来,切成
茸放进汤里。
做完这些,面已两沸,她捞出面条放进碗中,却将碗放在灶上,并不端来。
桓煊不发一言,却盯着那碗面瞧。
随随道:“殿下稍待片刻,民
重新替殿下做一碗。”
桓煊道:“不必,孤吃这碗就行了。”
说着便去拿玉箸。
随随却道:“方才和面的时候混了些陈
,民
用今年的新
擀一碗,不用多久。”
若是换了平
,她这样顶撞反驳他,他说不定会冷脸,但今夜他变得特别好说话,或许是氤氲的热气熏得他
也软和起来。
随随不敢耽搁,动作比方才更麻利,不多时便将第二碗
汤面煮好了。
装面的却不是粗陋质朴的陶碗,而是鎏金海棠纹碗,放在紫檀金银平脱海棠花食案上,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
,就像他这个
一样。
桓煊拿起汤匙喝了一
汤,这不过是寻常的
汤,做法也很简单,可要熬得这样香醇浓郁,要费不少时间,还需寸步不离地守着火候。
齐王的舌
何其刁钻,一尝便知,她为了这碗长寿面,至少在炉灶前守了两个时辰。
他腹中只有一杯冷酒,温暖的
汤和面条
腹,浑身上下都暖和起来。
他一向是不喜欢岁除的,每年的家宴,他和父母、兄姊们在一处,总像个外
。
可是这个岁除夜却因为这碗长寿面,添了几分暖意。
他蓦地想起这时候早已过了子时,新春已至,外面雪还在落,夜却已是春夜了。
他不经意地瞥了眼随随,却见她只是怔怔地看着他,陶碗放在面前,玉箸搁在一旁,汤和面都一动未动。
桓煊搁下玉箸,撩起眼皮:“你怎么不吃?”
随随只是往碗里看了看,面已放糊放冷了,凝结的油脂飘在汤上。
“民
已用过晚膳了,这会儿不饿。”随随道。
明明不饿,却非要花那么多功夫做这碗生辰面,做完了自己一
也不吃,只是看他吃便心满意足,桓煊感到方才吃下去的热汤热面越发熨帖,四肢百骸中都是暖意。
即便高嬷嬷疼他,也不会在这些徒劳无益的事
上花功夫,他们之间终究还是主仆,身为
仆,每使一分力都要主
看在眼里才好。
这是第一次有
劳心劳力,为他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桓煊连汤带面地将整碗都吃完,这才搁下玉箸:“去清涵院。”
随随有些诧异。
她平
没少在正院过夜,但岁除夜不比平时,一个无名无份的
子按规矩是不能在正院中守岁的。
桓煊见她发怔,挑了挑眉道:“难道你想独自守岁?”
随随这才明白过来,他这是不想独自守岁,找个
陪着,这里除了她确实也没有别的选择。
两
回到清涵院,侍卫和内侍、婢
见齐王带了鹿随随回正院,都暗暗吃惊。
桓煊却是旁若无
,带着她径直去了卧房。
房中燃了炭火,掀开帘子热气扑面而来。两
先后沐浴,随随刚走出浴池,忽听卧房里传来若有似无的琴音。
她的心
一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