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施粥,也没什么秩序需要维护。原来全城八个施粥点只留下了一个,每
用几石粮,熬两锅稀粥,因为里面沙子太多,除非是实在吃不上饭、饿得要死的
,其他
都不愿来。
郑县的大军都已去了长安,可是依旧是一派忙碌景象,新安置的饥民要收拾新家,炕上铺盖、锅碗飘盆都需要置办,没有房子的要动手建屋,趁着天暖赶紧把房子盖起来。
从城里到乡下,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的
都在忙碌,
心中都充满了希望,有了皇帝陛下,本来濒临绝境的
们又见到了光亮,感觉有了过好
子的机会,就是暂时吃点苦,劳累一些,也都没什么怨言。
郑
最近忙得够呛,抚民将军刘侠卿一
扎进了畜牧营,
起了伺候牲
的老本行,把屯田的事全
给了抚民校尉。多亏郑县的一班儒生跟着张罗,总算是把饥民安置得七七八八。
抚民营一共有三万八千
,是一个真正的超级大营,郑
将其分成了五个小营,分别在郑县、沈阳、武城、湖县等地寻觅适合的田地,进行集中的军屯。
郑县因为本地居民走死逃亡留下的闲田有许多,大多分配给了来就食的饥民,抚民营一万余
在郑县东北的湖泊边开垦荒地,此地原是达官显贵休闲乘凉之处,郑
对其土质进行过了解,知道这里土地肥沃,适合耕种,正赶上陛下推行屯田,郑
便专门安排了
手,烧地开荒,平整土地,将土全部翻起疏松,与烧地后的
木灰混合,更能提高土壤的肥力。
新开的田第一年产量不会太高,要耕种几年后方才能成为真正的良田,郑
喜滋滋地看着大片新翻过的土地,幻想着里面长满庄稼的丰收
景,心道,过不了两年,郑县也可以成为产粮大县,自己的家乡会越来越富裕。
等到军屯民屯都安置的差不多,秋收的时节到了,百姓们都忙着收割,抚民营也去帮手。今年因为战
,田地被践踏了不少,粮食肯定会比往年减产。虽然许多百姓弃田逃亡,好在赤眉军
关是六月,那时地都已经种下,所差的是没有像往年那样
心伺弄罢了。
至于会减产到什么程度,收获之前谁心里都没有数,郑
的预计比较乐观,若是
打细算,大概能支撑着大家伙熬到明年开春,到了那时,今年种的宿麦也快要收获了。
宿麦的种子已经备下,只等秋收完了便种下,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直到有一天,有
来报说,郑县西南的一个村子里遭了劫,不知是哪儿来的贼
冲了出来,正在劫掠百姓的
粮和新收割的粮食。
屯田校尉王硕带着手下数百骑兵火速出击,疾驰到村里一看,贼
已经走了,据村民说是向北面山里去了,走了有一个多时辰。
王硕立即向北追去,追到黄昏时,见前面有一队
马,推着大车小车,正是劫粮的贼
,看数量总有几百
,王硕二话不说,带
猛冲过去,贼
见他来得勇猛,不敢迎敌,立时丢下粮食,一哄而散,可两条腿哪能跑过四条腿?被追上便是一刀毙命。
贼
们见状,不敢再逃,全都跪在地上乞降,王校尉还没杀过瘾,见他们这么脓包,非常恼怒,对着一个贼
喝道:“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这么不禁打?你站起来,拿好刀,站直了,咱俩好好地杀上一场!”
那贼
不住地磕
,连称不敢,王校尉跳下马来,叫道:“你们几个一起上,打我一个
,打得过,就把你们全部放走!本校尉说话算话!”
那些
见他像个黑铁塔似的,旁边又有那么多骑兵,哪儿敢照他说的办,只哀求道:“我等只是些饥民,实在是没有粮吃,才在山里落了
,听说皇帝陛下大赈灾民,本想下山投奔,又怕陛下因平
劫掠之事降罪,故此一直藏身山中,苟延残喘,这几
实在是饿得狠了,才出来找些吃食,不料冒犯了校尉的虎威,还望校尉恕罪,收留我等,从此愿洗心革面,鞍前马后,追随校尉。”
“不行!你们都起来,起来打!不准投降!”王硕最怕的就是敌
投降,杀又杀不得,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