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愈加和暖,走运河顺水而下可以直抵苏州, 加上粗略盘账的时间,大约半个多月就够了。
想来这段时
之中,白泉总可以维持住平凉局面。
她就又琢磨起等商行那边落定后,真正对接上庆王,要怎么跟他打
道、怎么把
平安换回来等事宜。
至于林信上的那封书,她与林信一般,都没多想,他做了官,那自然是要担起为民责任来的,这年
百姓看天吃饭,看的不但是
顶那个天,也是京里这个天,朝廷越及时得知旱
,越早做赈灾预备,百姓们生的希望就越大,等过了这一季收成,撑到新麦种洒进地里,就能熬过去了。
事实上,朝廷的反应比他们想象的都要快。
报灾是件大事,通政司的官员在将当
奏本分类时发现了这一封,未敢耽搁,当时就递进了内阁,在内阁经过了一点争执——因为这奏本上的其实怪,竟不是平凉方面的任何官员,而是来自不管庶务的翰林院翰林,其中一个还是新的不得了的新官上任,如此消息是否准确,是否需要惊动圣上,就成了阁老们争议的一个点。
可争执过后,即便是阁老们也不敢拖延,如果地方真的发生天灾,谁不上报,这责任就在谁身上。
当
,票拟好的奏本递进内宫圣案。
隔
发下,圣上准依票拟所言,着平凉官府从速回报,上书是否属实。
圣命之下的响应就比岳翰林的家书来得快多了,十
后,平凉知府的奏本快马送进了京,奏本上写得分明,平凉今年雨水虽较往年少了一些,但并没有流言所说的那么耸然,百姓们正在地里忙得欢快,
绪都十分稳定。
平凉知府且还喊冤,如平凉果有旱
预兆,他怎么会不上报,这必定是有
要冤屈坑害于他,求圣上替他做主。
翰林院里,岳翰林沉默。
因执意上书违了夏学士的意思,林信如今更无事可
了,他就常常到岳翰林这里来,消息传进来的时候,他正也在。
“状元郎,这次算我们时运不济了。”良久,岳翰林叹了
气,抬起
来道,“大约是我父亲大惊小怪,不该信他才是。”
林信不为所动,道:“前辈,平凉知府所言也未必是实。”
他比岳翰林知道的信息要多一些,只是不好将白泉被捉进而可断平凉知府为
的事直言相告。
岳翰林微有惊异,但想及他出身,忍不住还是将心思偏向了些过来——不是他盼着平凉有旱,可一来他也不觉得老父会诳到他
上,二来,要真是报了个假预告,他临告老的
晚节不保,再闹个灰
土脸,又怎么甘心呢。
“那就再等一等。”他按捺了心
,道。
真灾
是不可能压得住的,几十万
要吃饭,地荒了,本来的平民就只好成为流民,流到周边地方去,但周边又怎么可能接受得了这么多灾民?这还是相对平缓的
况,若灾民们饿急了,举起反旗来都有可能,那事更大,就算本地隐瞒,周围官府怕牵连,也要赶紧上报的。
但他们先等来的是一封参劾。
巧得很,这参劾的
也出自翰林院,与林信同院、同榜,正是新科探花、现任编修吕博明。
这一下子热闹了,翰林院在书香之外,又浮动起了许多心思与眼目,林信在院中行走时,都察觉得到衡量打探他的目光。
——状元和探花
起来了,哇。
才进院就这样,连点缓冲时间都不留,真是后生可畏啊。
岳翰林很不解:“我那
瞧你们同行,不是很和睦的吗?你几时得罪了他?”
林信摇
。
这些时
他一直坐冷板凳,吕博明一直被夏学士带着打下手,眼瞧着栽培之意甚重,两边都没碰面,怎么得罪得起来。
但他隐隐地也有点感觉,这缘故,恐怕是打长兴侯府那边来,吕博明之前那么主动跟他搭话,现在成了个陌路
,就算繁忙,也不至于此。
“急了些。”
那
与岳翰林下棋的另一个翰林过来串门,他姓丁,接着道,“但也有他的道理。乘着学士看重他,一鼓作气将状元郎压下,你们这科榜眼又是个老实的,岂不是就剩他一枝独秀了。”
“也太急了些。”岳翰林认同老友的评断,觉得多半如此,但他摇
,“他又不是御史,不过才抄了几天文书,强出
参什么
?他这奏本写了也是白写。”
丁翰林点
:“确实。”
依照朝廷规矩,朝臣被参劾是要上折辩的,位分高一些也更看重脸面一些的朝臣还会同时上奏请求解职,但这个前提是,出手弹劾的
份属言官系统。
要是随便什么
上书将朝臣骂一顿,朝臣都要做出反应,那也别做这个官了,天天解职都解不过来。
林信请教:“那晚辈需要回去闭门吗?”
岳翰林想了想:“也可以,你做个态度出来,堵堵别
的嘴,也避避风
。横竖你在这里也是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