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后半生,而放弃了她们所热
的事业——只是因为还不够自信;又或者是因为她们想要成功,需要付出比男
多得多的努力。
罗兰想:但是艾美想要的,和她想要的还是有些不同。艾美更
慕荣誉,如果她真的走上艺术这条道路,她会希望在全世界扬名,那些最豪阔的贵族们都把署有她名字的画作收藏,挂在客厅里。
而罗兰想要的幸福却是自洽的,什么时候她可以不需要外界的赞美与掌声,就能够感受到富足——这就够了,这就是她最喜欢的状态。
当然罗兰的特长却是超越这一要求的,她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外界带给她的美誉,以及丰厚的物质回报。
想到这些,罗兰还是落笔,给艾美写了一封回信。
她祝愿艾美早
找到如意郎君,哪怕是比两个姐姐结婚更早,她和贝思也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
至于绘画,罗兰表示:她和贝思都很感激艾美为她们作画——在她们看来,这是最
的画作。正是这些画作,让她们这些“无法履足欧洲”的姐姐们能够看到那些经典的建筑。
她鼓励艾美继续画下去:“因为绘画也是一种表达,就和写故事一样,表达的是
生某个时间点的所见和所想。”
“把这些记下来,你的
生就在世界上多留了一个痕迹,而你又拥有了一个活生生、落在纸上的回忆……”
罗兰写完这些,忍不住问了贝思一句:“这样说教意味是不是太重了一些?”
她其实没好意思告诉艾美,摄影术很快就会流行并且变得发达,他们现在那些珍贵而稀有的黑白相片会变成彩色,然后越来越清晰……
后世更加会出现“朋友圈”、“照片墙”之类,拥有“回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亲手画的,肯定纪念价值要高些,而且能给绘画者本
带来的满足感才是最重要的。
贝思一个劲儿地摇
。她说:“艾美最信服你,乔,你这封信会给艾美莫大的鼓舞!”
罗兰在内心说:是的,艾美会因此画下去,即便明知不会成名成家,也要画下去。因为这会是她
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意义远高于她戴着的那些薄纱手套,和衣服上缝的蕾丝花边。
“乔,我真是太佩服你了。”贝思搂住了罗兰的脖子,抱了抱她,然后两
一起继续看信。
罗兰“咦”了一声,忽然从余下的信件里捡出一封,看了看,说:“是编辑部的来信。我还没有给他们投新的稿件呀?”
这里的大多数读者来信都是她以“罗兰”的笔名发表作品的那家刊物编辑部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她回信之后对方拿到了她的地址,再次回复感谢的。
但是她现在手中这一封,却是以编辑部的名义直接给她的来信。
罗兰赶紧拆开,果然是她的编辑写来的。编辑在信中遗憾地告诉她:由于经营不善,刊物不够赚钱,老板一时不悦,
决定停刊。他们与罗兰的合作不得不被迫中止。
罗兰叹了一
气。
好不容易有了点小小的名气,合作方竟然倒闭了。
她的运气好像有点儿背。
但好在,这位与罗兰相熟的编辑向罗兰推荐了一家新的刊物。
可巧的是,这本刊物刚好是以前给过罗兰退稿信的一家编辑部向罗兰推荐过的,说是他们家的内容百花齐放,各个领域都有读者,罗兰的投稿比较对他家的路子。
当时罗兰因为同一篇稿件另一家过稿了,就没有再投这家。
罗兰
吸一
气,表示她又要进行新的尝试了。
贝思也安慰姐姐,表示她会做一个意见最中肯的读者,而不是以前那个最会拍马
的小可
了。
罗兰:那敢
好!动笔!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写作与
流中,罗兰已经大概摸清楚了她的读者群是什么样的,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文字。
首先,他们读到的必须是一个故事。如果写说明文估计稿子很快就会被扔回来。
这个故事必须吸引
。按照罗兰的经验,如果故事的一开
,就把主
公置于一个“不可能拯救”的环境下,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开篇最能吸引
们看下去。
所以罗兰就在考虑,这到底是把故事的场景设置在她以前参加过的那种种田大赛的极端场景里,瀚海戈壁、万丈悬崖、海中孤岛、甚至异界、月球、星星上。
但是贝思和马夫
都提出了异议。
做父亲的说:“
孩儿们,你们想写出好故事的心我能够理解,但是你们想过没有,
看这些故事的
,或许喜好没有那么猎?他们一看,罗兰
士的新作,在万丈悬崖上种田,好像很厉害,但是我们似乎没法儿从故事里得到什么?”
罗兰低
一想,忽然觉得老爸说的不无道理。
马先生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这些在报纸杂志上刊行的故事,读者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