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晚唐浮生

关灯
护眼
晚唐浮生 第1337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作成本,英国还要加上运费、关税(虽然不多)和销售成本,因此机器生产的洋布成本竟然高于清朝土布,简直离了个大谱。

最终打败土布的,还是清朝混的局势。外加厘金盛行,加大了土布的成本,而船运输的洋布却没敢收厘金。与此同时,印度工厂也在产业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后终于占到了上风,开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倾销。

大夏内务府雇佣织户,是要给工资的。但乡间百姓却不把自己的劳动时间算作成本,他们只计算原材料花费,然后加微薄的利润,直接就在市场上出售了。对他们而言,将家里的羊毛变现,获得现金最重要,赚不赚钱都其次了。

邵树德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事实,趁着内务府的毛布工坊现在还有少量利润——因为增量市场——给了他们两条路,要么别做了,要么想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后者估计不太可能,内务府最终多半还是选择关门了事。

技术的进步,不能指望他们,最终还是得看广大的民间。

内务府诸般产业存在的意义,简单来说,无非“火种”二字。即他们创造出一个产业,让这个产业的商品为世所熟知,被常利用,最终在全国遍地开花,再也不会消失。

这就是他们的使命。至于其他的,以那帮官僚的德行,不太乐观。

“最近少府在搞油墨、蜡纸,有点苗了,你们投点钱。东西弄出来后,可以给你们用,去印书吧,趁着这东风,你们可以赚一波快钱。至于往后,朕也不指望你们了。”邵树德说道。

“臣遵旨。”储仲业还没听说过这事,不过立刻应下了。

“也派些你们的参与,出成果之后,朕好予以奖赏。”邵树德又道。

如果蜡纸、油墨成功研发,奚氏父子当然会得官,主管此事的官员也会得到升迁。

正如和珅所说,救灾要先救官。如果只奖赏一线技术工匠,而不奖赏官员,那么以后多半不会有发明创造了,因为这与官员们毫无关系嘛,他们没兴趣批钱、批物,费那事啥?

只有让官员们也得到甜,他们才有动力批项目,动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力物力,支持工匠们的发明创造。

官方主导的发明创造,就是这么蛋疼。

但想要民间搞发明创造,目前又没那个资本和土壤,十分蛋疼,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一样。

诚然,他现在所处的时代,比后世明清时期开放多了,商做官的不在少数,文士大夫也非常推崇经商,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农学、数学之类的新学科,仍然不被传统士所青睐,他们的第一选择仍然是经学。

邵树德就怪了,那些已经成书数百年甚至一两千年的典籍,内容都没变过,已经不太适合如今的社会生产力了,居然还在考,这事就很离谱。

唐代有官员指出,《礼记》成书久,已经不适合唐代的社会了,应该删减、修改内容,然后作为新教材推广,但这事最终没有下文——书是成了,但考试教材仍然是西汉年间的那本。

到了后世明清时期,《礼记》已经成书快两千年了,但内容仍然没变,仍然在考。

这就有点魔幻了。两千年前的《礼记》,真的适合两千年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吗?西汉写这本书,是为了西汉服务的,你两千年后的朝代,凑什么热闹?不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考其他内容吗?

邵树德有点想趁着这个武夫当国的有利时机,更新一下考试教材,把唐朝一度提出的《新礼记》这类未竟伟业继续下去。

“印书工坊还是尽快组建吧,朕要印书。”想到此处,邵树德说道:“这批书可以不赚钱,用其他产业的利润补贴,可劲地印、使劲印。你一会就去少府,把《论》的雕版借走,印他个几千上万册,让更多的读到。”

“朕——”邵树德站起身,说道:“要找大儒们来辩经,辩出几本新书来。”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