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晚唐浮生

关灯
护眼
晚唐浮生 第1342节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第六卷吗?”

“不写了,我想做点正事。『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 gmail.com』”

“怎么个做正事法?”牛希济问道。

“今午膳吃了吗?”皮光业反问道。

“吃了。两条鰟、一盘鹿,差点吃撑了。”牛希济说道。

“圣说,鰟在辽东、河北的价格,比猪还贱。百姓多有采买,吃了后,肚里有油水,省了很多粮食,此为德政,我以为然。”皮光业说道:“我想去辽东谋个刺史。”

“你这是迎合上意啊。”牛希济看了他两眼,笑道。

“迎合怎样,不迎合又能怎样?”皮光业苦笑道:“与杨墨、释老斗了三百年,结果一起沉沦,最后竟然让农家回来了,你说这事冤不冤?”

农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提倡贤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体恤民生疾苦,注重农业生产。

随着时代发展,农家学说也有所改变,渐渐不要求统治者与百姓一道种田、一起做饭了,因为这不现实。

他们开始肯定社会分工不同,但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变得更加“学术”,政治色彩渐渐淡化,钻研阳光、雨水等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气象知识,同时研究农田水利,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总之,变得更学术,更像技术官僚了。但他们的那些对统治者的约束要求仍然没有改变,不太招喜欢,渐渐败落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夏朝的所谓农家到底是不是以前的农家,还两说呢,因为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夏朝出身农业的官员很多,确实是一势力,但他们都是邵树德一手扶持起来的,毕竟最先提倡育种、三茬作、农牧并举的就是他,国朝的农业系官员都是从那会慢慢批量生产出来的,与千年前的农家并不是一回事。

但在牛希济、皮光业这类对“道统之争”十分敏感的眼里,这就是农家,或者说是“新农家”。叫什么名字都无所谓了,你只需要知道他们已经是政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派系就行了。而且,随着科举固定给了农学名额,这个派系还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是可以与他们打持久战的,绝对不能忽视。

“有些时候——”牛希济突然叹道:“我都恨以前的自己,写什么花间词,也没上手几个名。”

“哈哈。”皮光业大笑。

牛希济也摇失笑,道:“蹉跎时光,一事无成。”

想起自己还建议考不上进士的子侄辈试试农科,更添惭愧。挖墙脚挖到自己上,可还行?他确实不是什么坚定之辈。

“正如伱所说——”牛希济又道:“而今农家归来,我倒想与他们比一比。他们能种树、耕田、牧羊,我也能教化百姓,训以华风。你去辽东,我就去安西,让圣看一看,咱们儒家也不是吃饭的,一样能为国朝做事,且做得比他们还好,还漂亮。『地址发布邮箱 ltxsba @ gmail.com』”

“志向不小。”皮光业笑眯眯地说道:“不过,想去西域,可不容易啊。而今都知道圣关注边疆,去了那边容易升官,想弄到实缺可不容易。”

“我自有办法。”牛希济笑道。

“说来听听。”皮光业被勾起了兴趣,问道。

“《致治》这本书,道理是不错,但词句太粗俗、直白了,比白话还白。”牛希济说道:“圣大概还是需要别帮他润色的,这事——舍我其谁。”

“哈哈,有趣。”皮光业又笑,道:“确实,以你的功底,确实可以润色。不过稍稍收敛一点,圣不太喜欢辞藻过于华丽之,别弄巧成拙了。”

“这个我省得。”牛希济说道:“揣摩上意嘛,哈哈,虽然不中听,但咱们可比那帮学农的灵醒多了。”

“易静、张泌之辈,需得注意。”皮光业提醒道:“他们算是半个武,更容易搏得圣青睐。”

牛希济点了点

儒家本就衰微,内部还四分五裂。

世家大族过于权变,迎合上意,算是一派。

半文半武之辈,又是一派——这些,与当年的所谓边塞派诗差不多,靠军功来升官。

此外,还有寄山水,与佛道走得近的儒者,甚至还有本身就是佛道的文,比如这次邀请过来的几位诗僧、诗道等等。

喜欢写乐农、悯农诗的文,还是一派。

至于他们这些主张恢复孔圣道统,排斥其他异端学说的,虽然声音大,支持者不少,但就总数来说,其实占不到优势。更何况,这其中有太多意志软弱之辈,包括他自己。

内部分裂成这个鬼样子,做不到铁板一块,一致对外,难怪被武夫蔑称为“措大”,唉。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