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0081-0090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后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样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的,甚至可以说,不是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二十二章

章节字数:4353更新时间:07-02-2215:50

[85]

在对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对手。

王保保明白,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总会有机会的。

两年后,一直缩的元军终于慢慢向明朝伸出了触角,他们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他们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根据地,不断向明军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讨厌的游击战术,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又来。

在这种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在应对方法上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赞成进攻,一次解决北元。但也有反对。

反对的有两个,一个是刘基,另一个是朱元璋。

刘基认为北元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保保未可轻也)。至于朱元璋,他更多的是凭借自己那天才的军事直觉。如果在十年前,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以防守为主,但现在不同了。

他现在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君主,不可能再示弱于,于是他同意了徐达等的要求,拟定进攻计划。

从这一况可以看出,刘伯温之名确实并不虚传,他完美的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手中的规律。而朱元璋也证明了他获得天下绝无半分侥幸。

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朱元璋这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他手下的名将们全部参与了这次行动计划。他召集了十五万大军,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分三路出征。

其中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进攻和林,并沿途宣传要把王保保和北元皇帝赶出老家,然而这只是一个诡计,他的真实目的是引诱元军出战,在野战中歼灭敌;这个计划可以说明两点,一、当时明军的实力已经相当厉害,可以与元军在野外决战,二、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这是十分难得的。

此外,李文忠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在徐达军队与元军决战时出其不意发动攻击,一举切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合击元军。

冯胜为西路,出击甘肃,他没有固定的战略目的,只是起疑兵作用。可以说这一路基本是去观光顺便抢战利品的。

朱元璋的这一战略部署,主攻,辅攻,佯攻皆有,分路出击,待时机一到,便可以三路合击。堪称一个完美的军事计划。

但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战场上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没有能够完全把握,即使朱元璋和徐达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也不能。

出征的时刻到了,在三位将领中,冯胜的绪是最低落的,因为他自认军事能力并不差,却只承担了配角,而徐达和李文忠颇为趾高其昂,作为战争的主角,此战一定要平北元!

冯胜,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沮丧,因为在战争中,主角和配角是经常调换的。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三路大军从不同的路线向着北元出击,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

[86]

在出征之前,朱元璋让主将们自己挑选先锋,出乎很多意料之外,徐达选择了一名资历尚浅的将领,由于此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是他的老搭档,所以很多猜测,徐达这次是走了后门,故意让此立功,以告慰常遇春不能出征之遗憾。由于此次出征北元兵势威武,很多都认为是必胜之战,大家都想抢着立功,对徐达任用私很不满意。

他们未免太小看徐达了,他是真正的明朝第一名将,用兵如神,为公正,他之所以挑选这个出征,只是因为此确实是最合适的选。

这个就是蓝玉!

郁闷的冯胜也挑选了他的先锋,傅友德,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物,他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由于表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其名声远远不如郭兴等。冯胜挑选他为先锋似乎有点罐子摔的意思。

这两个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次并不成功的出征,这只能用无心柳来形容了。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徐达大军进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先出雁门关,他的运气不错,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碰到了王保保的骑兵,蓝玉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这是王保保的第一次退却。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