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错的。
蓝玉本
被灭族,被他牵连的
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幸存下来的
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
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全部一万五千
的名字(《逆臣录》也很可能只列地位较高的大臣的名字,那样就应该没有一万五千
),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
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
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
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
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
史册,为后
追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八章
章节字数:3871更新时间:07-02-2215:58
[149]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
层次的原因。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
,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
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
的事
,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
远的影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
厚感
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
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
。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
,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
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
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
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
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
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
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
虽小,却是致命的。
[150]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
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
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
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
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