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0281-0290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以这件事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像的事。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十章

章节字数:3543更新时间:07-02-2216:16

[290]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09)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下令: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的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响应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发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归结为——都是迁都惹的祸。

朱棣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