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0341-0350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具体办公都在地方,也不用一年跑几趟了。

既然说到巡抚,我们就不得不说与之相关的两个官职。

巡抚虽然是大官,却并非最大的地方官员,事实上,比巡抚大的还有两级,这两级官员才真正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物。

明朝政府确定了巡抚制度后,又出现了新的难题,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们经常会变换地点,也就是所谓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算是游击战的一种,山东的往河北跑,湖北的往湖南跑,遇到这种况,巡抚们就犯难了。比如浙江巡抚带着兵追着起义军跑,眼看就要追上,结果这些跑到了福建,浙江巡抚地形不熟,也不方便跑到家地盘里面去,就会要求福建巡抚或是都指挥使司配合,如果关系好也就罢了,算是帮你个忙。关系不好的那就麻烦了,家可以把眼一抬:“你何许也,贵姓?凭什么听你指挥?”

为了处理这种况,中央只得再派出更高级别的官员(一般是尚书正部级),到地方去处理事务,专门管巡抚。这些就是所谓的总督。

总督一般管两个省或是一个大省(如四川总督只管四川),可以对巡抚发令。

按说事到这里就算解决了,可是政策实在跟不上形势,到了明朝后期,如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猛出来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排场是相当的大,家手下几十万,根本不把你小小的巡抚、总督放在眼里,正规军不小打小闹,要打就打省会城市,一闹就几个省,总督也管不了。

在这种况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出场了,疲于应付的明朝政府最后只得又创造出一个新官名——督师。这个官专门管总督,农民军闹到哪里,他就管到哪里,当然了,这种最高级别的地方官一般都是由中央最高文官大学士兼任的。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二十四章

章节字数:3678更新时间:07-02-2216:21

[346]

以上三种机构或官职都是在永乐时期由朱棣首创的,其作用有好有坏,我们在这里介绍它们,是因为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还要经常和它们打道,所以在这里必须先打个底。

与这些制度机构相比,朱棣还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样更加珍贵的宝物,也正是这件宝物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还在朱棣死后,将这种繁荣富强的局面维持下去。

这件宝物就是才。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但综合来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差一个层次,除了一点之外。

这一点就是看才的眼光。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元璋给他的孙子留下的那三个,事实证明这三个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作用极其有限,朱棣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三个,这三个却与之前的齐黄大不相同。

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

由于他们三个都姓杨,所以史称“三杨”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下面我们就逐个介绍他们的传奇经历。

第一个博古守正杨士奇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缔造者,恐怕还不到仁宣两位皇帝,此荣誉实非杨士奇莫属,因为如果没有他,朱高炽可能就不是所谓的明仁宗了。

这位传奇文臣活跃于四朝,掌控朝政,风光无限,但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为了走到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至正二十五年(1365),杨士奇出生在袁州,当年正是朱元璋闹革命的时候,各地都兵慌马,民不聊生,为了躲避饥荒,杨士奇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奔走,子过得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杨美终于在世中彻底得到了解脱——去世了。

幼年的杨士奇不懂得悲伤,也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还要跟着母亲继续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还是公平的,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即使在四处飘流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说来惭愧,此书我到二十岁才通读,而杨士奇先生五岁就已经会背了,每看到此,本都会感叹新社会就是好,如果在下生在那个时代,估计混到四五十岁还是个童生。

[347]

读书是要讲天分的,杨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读书还需要另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钱。

杨士奇没钱,他的母亲也没钱。

没有钱,就上不起私塾,就读不了书,就不能上京考试,就不能当官,毕竟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大学》。

杨士奇和他的母亲就这样在贫困的煎熬中迎来了生的转折。

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