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0421-0430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的真正作用不在于他是皇帝,而在于所有的守军都知道他是皇帝!

不知道也就算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也先手中的这个是皇帝,而也先很清楚这一点,只要把大明皇帝放在他的队伍里,明军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打,万一有哪个不长眼的在军中把皇帝打死了,那可就是灭族的罪过。

守也守不住,打也不能打,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办法。

大明王朝即将陷绝境。

怒吼

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

回来了吗?当然没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稀世珍宝,还指望着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么可能把送回来!

[429]

于是他耍了流氓,钱收了,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后宫了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北京,万事无绪,心惶惶,贪生怕死的倒是占了多数,很多主张南迁。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的本,不过这些怕死一族最担心的,倒不单单是自己的命,还有他们的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的,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了,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

这种绪一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多也已经准备好包袱,南迁令一下马上就走。

但不管自己怎么打算,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还是走不成的,于是怕死一族做好了准备,要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提出建议,一定要让皇帝同意南迁。

在这些逃跑派中,有一个叫做徐珵。

此时的徐珵正跃跃欲试,他将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迁的建议,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议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因为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二天到来了。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

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一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的诸多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钰初掌大权,十分紧张,他迫切地等待着群臣提出建议。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大出他的意料。

这些文武百官们上朝之后,竟然什么也不说,只是嚎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臣们都有同事亲属在这次战中死去,而且好好的一个国家搞到如此地步,实在也让心寒,多的痛苦终于在朝会上得以发泄,算是哭了个痛快。

于是,这场关键朝会以痛哭拉开了序幕。

[430]

哭了一阵之后,大臣们渐渐恢复了理智,毕竟伤心总是难免的,活着的还要应付眼前的难题。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讨论朝廷是走还是留的问题。

徐珵首先发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因为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说法,在座的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不是三岁小孩,徐珵怎么会愚蠢到把所谓天像当成理论依据呢?他的这套理论又能说服谁呢,不是自取其辱吗?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却洋洋得意,认定大家都会相信他。他到底凭什么如此自信呢?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

徐珵,吴县(今苏州,姚广孝的同乡),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大家知道,所谓侍讲学士是个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学之士是当不了的。而翰林院里往往书呆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读圣之言,四书五经,可是这位徐珵却是工作休闲两不误,除了经学理学外,他还有自己的个好——阳术数之学。

前面提到过,所谓阳术数之学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兵法、算命等,可以说,这门学问如果钻研透了,倒也确实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