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正式开考。
第一场题目除了试贴诗有些难度之外还算中规中矩, 学生对于试贴诗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有
提出或许这道题目的答案并不唯一, 可这样就更能分出好坏优劣。有些时候立意选的好, 确实事半功倍。
好在第一场考试没有
作弊,这也是题目类型的缘故,要是连帖经墨义和试贴诗都写不出个大概来, 实在没必要铤而走险。
许清元虽然不必监考,也不能外出,但却牢牢关心着每个流程, 她自己也是乡试监督的一环。
到第二场考试完毕后,考生们就没这么轻松了, 因为主考官是许清元,所以他们这段时间基本都在集中复习律法和判语, 谁知道考试中一个判语题目都没出。众
失望的同时, 也有
揣测是不是许清元太过软弱,所以她的考题没有得到其他考官的认同, 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稳妥不出错的题目。
这些
自觉得已经窥见天机, 连忙调整复习策略, 把第三场考试策论的重点放在四书五经中的理论上。其他
就算没有想到这种可能
,也满以为这位许翰林会出很多律例题目,一
扎进相关书籍中复习的昏天黑地。
然而等到上了考场,众考生一见那五道策论题目,绝大多数
都傻了眼。虽然考试过程中不允许考生
接耳, 可是众
的叹息却此起彼伏,从
中一直落到心上。
考察丁银的第一题还算好答, 毕竟是今年的“热点”问题, 之前就有许多
预测会考到, 汀州也绝对不是唯一一个考到的府。
第二题的题
倒是无
不知无
不晓,毕竟有句“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成语在,出处大部分
也答得上来,就是不知道把此句话作为题目的话应该如何作答。这位许翰林究竟是考表面意思还是要拔高立意,这是一个问题。好在如今许清元自己倒是不用再受这个罪了。
其实有心的考生很容易发现,第三、第四道题目考察的完全是实务问题,在第二题的判断上自然也会倾向于从改良农业甚至其他手工业的工具方向解答。只不过这部分知识真的非常冷僻,学生们都是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文弱学子,除了农家子外很少有
真的关注农业,更不用说被他们视为“贱业”的手工行业。
许清元此举就是想影响考生们原本的固有思想,放下对行业的偏见,让他们知道技艺、技术改革的重要
。
后面的第三、四道题目是考察考生们作为一个管理者的素质,看他们考虑的是否正确、全面、细致。
前面这些题目再难总还是有
偶有涉猎甚至胸有成竹的,但是最后一道题着实让
难以下笔。
大家都是读书
,对朝堂中的事
比普通老百姓更为关注,谁不明白黄老尚书如今声势正旺,立相一事既有同党暗中推动,也有百姓们发自内心的支持。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十分违逆。可是许翰林是
官,和皇帝同处一条船上,这一点就决定了她不可能真的希望黄老尚书成为丞相。
但是男考生们自己肯定是站在黄老尚书一方的,乡试当前,他们面临着信仰和前途的抉择。
虽然嘴硬,但在这种
况之下,绝大部分
都会屈从于现实的威压。男考生们一个个带着忍辱负重的表
,艰难地一笔一划写下违心的策论文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强迫他们
什么似的。
考生之中,有一个叫做房平乐的
子,她凝视着最后一道题目久久不肯下笔。
她没有见过许翰林本
,不知道她的脾气
格,就像其他
认为的那样,房平乐也觉得对方必定是反对黄老尚书坐上丞相之位的,可是她思来想去,觉得从百官们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并不一定是坏事。
考科举的没有不在乎成绩的,房平乐也是如此,她家中贫苦,是父母顶着上面几房的压力供她读书。之前考出过一个秀才算是狠狠扬眉吐气一番,但是秀才也并不多么值钱,家里
希望她努努力考个举
出来,一家子就能改换门庭,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
房平乐的背后是全家十几年的付出,她不应该只考虑自己。
一直被安放在桌上的毛笔被
轻轻拿起,蘸饱墨水。房平乐闭了闭眼睛,在考卷上奋笔疾书起来。
在贡院中的考生们绞尽脑汁为前途拼搏的时候,曲介正在谨慎地执行许清元暗中
代给他的任务。
那天早晨他醒得很早,悄悄守在楼下,不久就看到张闻庭从房门出来,避着
雇了一辆马车,往城外走去。
曲介一路跟在他们身后到达了一个小村庄中。张闻庭遮遮掩掩地走进村中一户大户
家的宅中,曲介不方便继续探查,想在附近找几个
问问这户
家的名姓,却不见任何村民经过。
他在远处蹲守一刻钟后,才有一个小
孩提着篮子瑟瑟发抖的路过这里。
曲介连哄带骗终于从小姑娘
中了解到了关于这户
家的一些“传说”。
“吴家是我们青河村最有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