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休得拿本官当借
,不要以为本官好说话,就好糊弄,再敢有下次,本官定不轻饶!”
他之所以在皇上提出要公开那段历史真相时,站出来声
并茂地站出来劝阻那几句,只是出于自己既是宗室,又是礼部尚书的双重身份,同时也为给皇上搭个可以表明决心与态度的台子。
至于效果,从皇上当众说出的那番驳斥他的话传出去后,为皇上在民间赢得的诸多支持与赞誉上,就能看得出效果。
这也使得陛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公开那些历史真相,一心为民、为大安、为后世考虑,勇于担当的形象

心。
这是他何广成的大功劳,结果这
竟然拿他当时的劝阻做借
,
饰自己的私心,着实将他气得不轻。
但是在这个风
尖上,他也只能
上训诫几句,不好直接处置对方,以免显得自己心虚。
第一百一十四章
以这种杀
儆猴的方式惩治几位官员后, 总算没
再敢跑到正宁帝面前说三道四,勾起正宁帝心中的那点心虚。
随着时间再次来到即将举行亲耕礼的
子,有了二
在去年默契配合的成功经历在前,正宁帝可谓是身心轻松, 毫无压力。
何殊也没有什么压力, 将注意力都放在玉米、土豆种子的分配上。
从今年起, 这两种作物就算是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采收后,自行留种即可, 大半都可用来食用。
关于玉米与土豆的食用方式与禁忌,都已随着这两种作物的推广种植, 告知给百姓知道。
去年为了给三公主减轻思想压力, 何殊特意将东宫存的种子拿出一部分,让东山府的受灾百姓在洪水彻底消退后补种上。
虽然种得比较晚,但是因为那边的气候还算温暖,后来的收成还不错, 由朝廷拨款, 让当地官府购回那批收获留种后,完全可以在今年免费发往给那些受灾百姓种植。
当然, 不管是什么地方,都需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尽量用荒地或次等地, 还需
种,好地主要用来种植小麦与水稻在、大豆等大安传统植物。
土地是广大农村百姓的根本, 官府一再宣传强调用好地连续种植这种高产作物, 会让好地变成废地的危害, 百姓当然也不敢冒险。
虽然何殊很希望百姓们都大丰收,不仅能让百姓们早
实现温饱,也能让大安多建个可以装满粮食的储备粮仓,可是何殊更清楚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
不在最初之际,就定下相应的规则,让相关规则

心,后来再想扭转百姓已经养成的习惯,不仅艰难,还会难以成功。
借朝廷在邸报上公开那些被篡改的历史真相后,何殊终于决定借此机会,挖掘出邸报这一早就存在的利器的潜力,让其实现更多功能,类似报纸的功能。
在当前的这种大环境下,何殊不敢正式开报社,实现所谓言论自由,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就容易出现失控局面。
但是借助早就存在的邸报,宣扬朝廷的某些最新动态与决议,适当引导一下民间舆论,让各地百姓也能通过邸报中可公开部分的内容,及时了解朝廷某些政令的修改与实施
况,官员的一些升迁消息等,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听到何殊的这个构想,正宁帝有些不大理解。
“朝廷颁布的政令,公开的决议,为何要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就算我们这些年一直推教化工作,可是真正识字的百姓,终究只是少数,他们能懂什么?”
何殊耐心解释道,“正因他们不懂,我们才要努力让他们懂,鼓励他们主动去了解,去关注,甚至是参与某些政令的制定与实施,让他们意识到,大安不仅仅是我们老何家的大安,同时也是他们的大安。”
例如此前的税改方案,在具体实施时,也曾根据通过不同方式提
上来的建议,进行综合的考虑后,做一些不影响核心内容的修改。
真要论起来,那其实就是一个让百姓初步参与到朝廷政令的制定与实施的案例。
在打压与处置掉一批带
抗拒税改方案的官员后,这几年来,新税改方案实施得相当顺利。
从中得到实在好处的普通百姓们,对缴税的事相当配合,那些掌握着大量土地的豪族迫于形势,不得不售出大量土地,从而减轻自家的税赋压力。
那些几世同堂的大家族,为了可以少缴税,也像何殊所预计的那样,纷纷选择分家分户
。
再加上农作物产量在近几年得到逐步增加,综合算下来,朝廷这几年的税收不仅没有减少,还少了许多因征税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与纠纷。
毕竟就算是那些初时被糊弄,或是怀着质疑的态度,认为新税改方案中可能藏着陷阱的
,也不得不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承认这份真正惠及普通百姓的税改方案,是真的为老百姓好。
正宁帝不懂什么叫做主
翁思想,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国家荣誉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