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的重复
,可是该做还是要做,因为这都是必须工作。
就像各种祭祀工作,都是朝廷工作的重要组成,不能因为她认为不务实,就取消或是怠慢。
何殊并不是一个喜欢揽权的
,可是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还远没到可以让她放心将各种权力下放的地步,所以她就算累,就算烦,也要坚持。
正当何殊在
理万机之余,还要考虑下一个月的公开邸报的主题内容,忙得
大时,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修建皇陵的奏议。
按照惯例,这件事本该在正宁帝登基后,就要提上
程。
毕竟正宁帝登基时已年过三十,在这个
类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一场风寒就有可能有要
命的时代,这个皇陵往往都是早早就开始修建。
只是修建皇陵是个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
力与物力。
在正宁帝登基之初,穷得连维持朝廷运转的资金都很匮乏的
况下,得知修建皇陵的投
需要以百万两银子打底,被正宁帝毫不犹豫地回绝。
等到宫里与国库逐渐变得充裕起来后,有
再次提出要修建皇陵,仍被心疼钱的正宁帝一
回绝。
这般拒绝数次后,那些大臣们也都隐约看出点苗
,这几年没
再自讨没趣地重提修皇陵的事。
只是眼看时间已经来到正宁十三年,有
忍不住再次提出此事。
修建皇陵是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从规划设计好,到修建完工,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是件朝廷大事。
考虑到自己今年已经年满四十四周岁,听到下面的群臣附和,纷纷表示修建皇陵事宜需要尽快提上
程,正宁帝这次没有一
回绝,而是选择暂先搁议。
众大臣见这次提起修皇陵的事,正宁帝不再像从前,总是满脸地抗拒与反感,然后一
回绝,就觉得这次可能有戏,有种松了
气的感觉,有些
则从中看到某些机会。
而这些大臣其实都理解不了皇上的想法,要知道,连他们这些当臣下的,大半都已早早地为自己选好风水宝地,提前修好陵墓。
可是皇上身为一代帝王,对修皇陵一事,不仅不上心,还表现出十分抗拒的态度,着实让
摸不着
脑。
这些满怀疑惑的大臣不知道的是,正宁帝下朝后,就开始跟太子算账。
“他们说,这个修皇陵的投
需要百万两白银起步,朕早就算过,百万两起步,意味着一百万两肯定办不下来,计划个一百五十万两,就算朕将来可以与你母后葬到一处,不必再修后陵,在皇陵旁边留些位置,葬那些嫔妃,不必再修妃陵,这般下来,没有两百万两,肯定办不成。”
何殊就这么看着自家老爹心
烦躁地在他面前走来走去,算账算到最后,得出一个颇富哲理的结论。
“唉,算来算去,这修个陵墓需要花的钱,实在多得吓
,朕都要死不起了!”
正宁帝实在想不通,这修个皇陵,为何会投
这么大,可是他曾看到过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修皇陵的花费,知道那些大臣说的百万两打底,并非虚言。
远的不说,就说给他留下一个大烂摊子的先帝,他的皇陵前后共修了三十多年,耗资近九百万两。
穷得快要走投无路的时候,正宁帝无数次吐槽先帝不厚道,不惜掏空国库与私库给自己修那么奢华的皇陵,都不愿给他这个继承皇位的儿留点养家糊
的钱。
不过他也是直到前段时间,才知道先帝除了修建那奢华的陵墓耗资巨大,还在私下里拿出大笔的钱财安抚
原蛮族与理山国。
后者才是导致国库与私库都变得一贫如洗的主要原因,但是不管怎样,为了修皇陵,正宁帝连十万两都不舍不得掏,更别说是不一定够的两百万两。
听到正宁帝的这句感慨,何殊迅速将它写了下来,这给了她灵感,下一期的公开邸报,完全可以拿这个做主题。
她对这种不惜耗费巨资修建陵墓准备丰厚陪葬的风俗,不仅不感兴趣,也并不支持。
哪怕她自身经历有些有玄,但她仍然奉行
死如灯灭,身后事办得再怎么盛大隆重,死后也带不走,享受不了的态度,毕竟她对此还是有发言权的。
看到何殊在写什么内容,正宁帝凑过来看了下,有些不解。
“皇儿记下朕的这句话做什么?”
“儿臣觉得这句话可以充分展现父皇身上的珍贵品格,吝于在修皇陵上投
,却不吝拿出巨资,为百姓修路铺桥。”
根本没想这么多,就是单纯舍不得花那些银两的正宁帝闻言,顿有满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却态度矜持地回道。
“朕就是觉得,将这么大一笔银子花在修陵墓上,实在有些华而不实而已。”
何殊却态度真诚地回道,“若是历代先王都像父皇这般英明,就不至于出现那么多百姓衣食无着、民不聊生,帝王却在大兴土木修宫室、修陵墓的事
,从而导致一个又一个朝代灭亡的惨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