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
她没有说的是,想要以绝对的武力取胜,并不耽误她在暗地里施些手段,为大安制造一个合适的出手时机,毕竟她向来珍惜将士们的生命。
就算战争的伤亡避无可避,她也会在此之前,全力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尽量减少这种伤亡。
武器、粮
、药材等战略物资,她甚至早在前两年,就已开始安排
在私下里做准备。
正宁帝当然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他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对外透露丝毫的
风。
让
没有想到的是,两
的这番对话发生不久,合城那边就传来消息,蛮族遭遇到来自
原另一端赤罗大军的袭击,损失惨重,向大安紧急求援。
接到这个消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再次吵作一团,有
认为
原蛮族已经成为大安的友邦,大安理应赶紧出兵相助。
有大臣却认为,
原蛮族前两年还曾组建联军,试图袭击大安,可见他们是亡我大安之心永不死,大安理应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反正那赤罗大军来自
原的另一端,距离大安十分遥远,有
原作为天堑,注定给大安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还有大臣认为可任由他们战得两败俱伤后,再出兵将双方都吃下,顺便将
原也彻底纳
大安版图。
何殊
平静平静地高坐大殿的上首,双目微垂,让
看不出她的丝毫
绪。
等到他们的议论告一段落后,何殊才
凝重地开
道。
“听到诸卿的建议,孤在经过认真思考过后,决定出兵相助,毕竟我大安乃是仁义之邦,那
原蛮族既是我们的近邻,且是合作关系十分好的友邻,不能让他们寒心。”
听到何殊的话,建议要出兵的那些大臣赶紧道。
“殿下高义,想来经此一事后,我大安
锐之师的威名与仁义之名,定能远扬四海。”
另一部分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臣试图劝阻。
“殿下请三思啊,大军一旦出动,不仅会出现伤亡,还需耗费大量的钱粮物资,为了那些
原蛮族,实在不值啊。”
为了能让那些
原蛮族归化,她这些年可没少费劲,让他们在那些赤罗大军的手上吃些苦
,更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何殊并不介意。
但她既不愿看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到的那赤罗大军的碗里,也不愿看到她盯上已久的
原换上新主
,他们大安从此换个机新邻居,或者说是多个新敌。
所以何殊在接到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大安必须要出兵,但是这个出兵一定要恰到好处,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丰厚的利益回报。
将这件事拿出来议论,也是为了彰显她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坚持要出兵援助
原蛮族这个邻居的态度之坚决。
同时也更凸显出大安朝廷不计前嫌的宽容大底,对邻居的重
重义。
所以面对这些大臣的劝阻,她耐心地劝解道。
“诸卿的想法,孤心中明白,也能理解,只是蛮族虽在过去与我们大安存在一些恩怨,但是那些首恶都已受到应有的处罚,如今在蛮族主持大局者,都是对我们大安心怀善意,愿意与大安保持世代友好关系的好邻居,我们一定要对其全力相助。”
何殊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坚定,就算心中里赞成,众大臣不管心里如何想,都只能听着她当朝连发数道相当于圣旨的太子
谕。
毕竟现在的一应政令,皆出自太子之手,他们对此早已十分习惯。
做完那些明面上的安排,退朝之后,何殊才叫来冯立,让他通过特殊渠道,发出一道关系重大,却不为外
所知的手谕。
“……务必要亲自
到木将军手上,他知道该怎么做。”
第二百零二章
正宁十六年春夏
替之际, 何殊正与朝臣们为今夏遭遇水灾的几个地区,调拨赈灾钱粮等物资时,合城边境传来振奋
心的大好消息。
夷北军应蛮族四大王庭所求,

原助其抗击赤罗大军, 与本驻扎在新三省边境, 却穿过戈壁天堑, 直接绕到大后方截断赤罗大军后路的卫西军,一起前后夹击,成功将其给包抄掉。
几十万的赤罗大军东上以来, 一路势如
竹,灭掉无数小军, 却彻底载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招惹大安军队手中, 逃出生天者寥寥无几。
朝堂上的众大臣们这才知道,原来太子明面上只派出夷北军襄助
原蛮族,实际上还在暗地里派出了卫西军。
也是直到这时,有些大臣才隐约明白, 为何大安要将原来的西月彻底弄到大安的版图中, 原来从那里的边境出发,可以与
原方向守望相助, 打击想要从两处方向过来的任何侵袭。
在此之前,夷北军与卫西军分别两道相隔遥远,完全不在一个方向的边境线,谁也没想过他们可以有打配合的可能。
随着原来的西月王国成为现在的新三省, 再看大安舆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