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很。
同时,杨广还礼贤下士,
护士兵,不摆皇子架子。他与萧妃恭迎隋文帝派来传达命令的宦官,而杨勇却把这些
当
才吆喝。杨广曾与士兵观猎,中途遇雨,侍从进献油衣,他却说:"士兵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
穿着油衣遮雨呢?"于是让
拿开。《资治通鉴》中说:"晋王广美姿仪,
敏慧,沉
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公元589年,杨广又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要想突
,艰难异常,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能突
长江天堑,隋军却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
了天堑。杨广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却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当时三司官吏僧辩曾被陈高祖所杀,他的儿子王颁为了报仇,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陈高祖的陵墓,并焚烧其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私毁皇陵是死罪,杨广却表现出大度,没有杀王颁,还向其他将领解释说王颁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不应处以死刑。另一方面,杨广却又立刻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加以礼遇,并给予重任。他说:"这些
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
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平陈战役,才19岁的杨广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识魄力。但是《隋史》对此却讳莫如
甚至曲笔删改,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命令高颖不要杀她,但高颖却违背他的命令将张丽华斩杀,从此杨广便怨恨高颖,后高颖被杀也是因为此事。然而《陈书》中却明确记载道:"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
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从当时的
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他也决不会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荒唐举动来。
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
。那时的江南与北方分裂了百年,隋虽然统一了江南,但是江南百姓仍不认同大隋。杨广为此花了十年来笼络,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还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最后才使江南真正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
杨广平定了陈朝,将江南纳归,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
时代,中国从此进
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更为战功卓著,意义非凡。
平陈和治理江都是杨广即位前最辉煌的时
,但是后世史书对这一段史实却语焉不详,对他即位后的荒
虐却大加渲染,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的那样:"某朝的年代长一,其中必定好
多;某朝的年代短一,其中差不多没有好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
,当然恭维本朝的
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
,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
物。"杨广越是辉煌的历史在唐所修的史书中越是轻描淡写。但是不管后
如何忽略杨广的业绩,真实的历史却不容抹杀。杨广平陈后,声望一
胜过一
,太子杨勇与其相比更显不如。在嫡长制下,才能出众的庶子处在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身为太子的杨勇眼见杨广声望高于自己,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又怎会对他没有猜忌?我们不知道这个猜忌从何时开始,但是很肯定的一就是杨广本
是难以忍受这种猜忌的,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郁郁而终,就只有选择铤而走险的办法,就如以后的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那般与太子抗衡。
杨勇无法与杨广对抗。他先前的猖狂举动本已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满,对手杨广又素有谋略,更何况杨广还多了杨素等
的支持。杨素字处道,弘农华
(今陕西华
)
,是隋朝的权臣,史书称其"研
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
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隋书·杨素列传》),同时多有战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
在这等形势下,杨勇的太子位自然是岌岌可危。最后突厥侵犯边境,杨广又任行军元帅,大胜而归。这次胜利,让隋文帝下了决心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当了太子的杨广并没有恃宠而骄,为
反而更加谨慎。又立下"出舍大兴县"、"巡抚东南"大功。杨坚对他甚为满意,每次到仁寿宫避暑,都命令杨广当监国。
公元604年六月,杨坚逝世。七月,杨广在仁寿宫即位,年号"大业"。对于杨坚之死,后
颇多猜测,认为是杨广暗中杀害。但是对杨广诸多诟病的《资治通鉴》也只记载道:"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丝毫也未提及是杨广杀害了杨坚。
历史上每一次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都有一次血腥的战争,素以明君著称的李世民连史书都明确记录了他弑兄杀弟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