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恶迹。杨广究竟是不是杀害了杨坚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但是后
却将这事大加演绎,使得杨广弑父成为了想当然的"事实"。
3.功比大禹
欲图建立丰功伟绩的杨广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
)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这条运河便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不过,这条至今发挥着作用的大运河却是后代史书诟病杨广的一大罪状。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派杨素等
负责修建洛阳城。这个举动成为了隋朝败亡的第一个因子。对于建都洛阳的事
,史书上并没有提及他们内部有何争议,可见建都一事是得到群臣响应的。历朝历代,对于首都的选择都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一是政治选择,首都离王朝最大的威胁源
不能太远,便于迅速获得信息,有效指挥军队;其二是经济选择,首都离富裕的地区不能太远,便于获得财富和物资。总体来说,政治因素始终在经济因素之上。
杨广即位后的大隋,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是北方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隋文帝当初在择都时选择长安也是为了防患突厥,但是自陈被灭,长江以南的陈版图纳于大隋,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便转移到了江南以南。而且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费时费力,到了洛阳则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也相应地减轻了百姓负担。再加上杨广本
对江南的偏
,设立东都洛阳势在必行。
但是,营造东都洛阳的工程是极其巨大的,当时兴修东都用了一年时间,每个月都派遣两百万工
修建。东都洛阳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同时杨广还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嘉木异
、珍禽奇兽,输往洛阳充实各园苑。又在洛阳西南筑西苑,周200里,苑内有海,海中有三神仙,离出水面百余尺,殿堂楼阁,穷极华丽。这样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
力、物力。
除此之外,杨广又令
在江都营建宫殿和城市,把江都建设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样就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南、中、北的广大地区,在两都的巩固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促进了统治阶级官僚机器的高速运转。东都洛阳建成后,杨广还邀请少数民族的酋长和客商来洛阳参观,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
流,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将大隋盛名远播于外。总之,东都的营建,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洛阳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洛阳开始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工程浩大,
费了大量的
力、物力,甚至后世有
认为隋亡的一大半原因是因为修建大运河。杨广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
大运河的名称有很多,通常的叫法是"京杭大运河",或简称"京杭运河"。学术界也曾叫其"南北大运河",隋朝杨坚开凿的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通济渠、永济渠,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民间则往往简称为"大运河"或"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
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
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
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历史进
大隋,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是不可阻挡。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
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
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
流的迫切需要了。杨广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巩固大隋帝国的统治,使山东、江南之粟能不断地供应关中,以保证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在隋文帝杨坚开挖广通渠的基础上,又三次开凿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305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
工运河。杨广在修运河的同时,还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运河沿岸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