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隋唐建后宫

关灯
护眼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 品读杨广(转载)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儒家史观评价得很低,二是因为杨广为了建立卓越功勋确实未多为百姓考虑,大损民力,第三个原因却是《隋史》是唐朝所写,《唐史》也是唐朝所写,因此这些史家的评述多带了主观思想,已经变得不客观了。

有了史家评述为先,后代的文开始对杨广此大加演绎,增添其残荒的故事,比如《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大业拾遗记》《开河记》《海山记》《隋史遗文》,等等,至于《迷楼记》《隋炀帝艳史》《醒世恒言第二十四卷隋炀帝逸游召谴》等书更是秽不堪,耸动,遂使杨广成为俚巷俗心中最熟悉的帝王。更有后世学者以野史当正史,毫不加考究,全盘照抄,让杨广的荒唐形象更加确定化。

到了现代,严厉批评隋炀帝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他弑父杀兄,伦丧尽;二是他穷兵黩武,远征高丽。对于前一个说法,至今未找出确实的史料来加以证明,《隋书》应是开历代写隋代历史之先河,但是其中并未提及杨广弑父,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仅记"俄尔上崩,故中外颇有疑论",并未作充分肯定之结论。至于第二,也应具体分析。隋炀帝初年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在籍户八百九十万余,四千六百余万,隋朝的国力达到极盛,要远征高丽是有充分条件的,从这一来看杨广很有能力,并非一个绝对的残之君。

统观隋炀帝杨广的一生,他少年时俊朗,文采出众,19岁平陈,统一全国,随后治理江南,收归民心,可算得上是文才武略皆备,颇有帝王材质。而后继任大统,将隋朝治理得民富兵强,四海咸服,被尊称为"圣可汗",可谓原来是千古帝王的绝佳选。只可惜后来三征高丽,弄得国力衰败,只能醉酒美色,麻痹自己。杨广一世英名,终毁在连年征战之上。

隋亡解读

学者黄冬云在最近的研究中认为隋二世而亡,与文、炀二帝的军事改革关系密切。"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但由于隋炀帝的为所欲为使其优越未能充分发挥,弊端却露无遗。废地方总管府制、降府兵将帅名位、分十二府和兵部之权、内重外轻的兵力部署等举措虽能使军权高度集中,但在实施中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冲突,亦为政权的巩固留下了隐患,最终导致隋政权土崩瓦解,隋朝最终直接灭亡于军阀兵变。

隋朝是一个国计富足的朝代,钱穆称:"隋室虽然短暂,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令治史者所盛赞。自汉以来,丁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但是,杨广每年远出巡游,从行的有大批士兵、官吏和宫,大业三年有一次竟达到五十万。沿途郡县长官要负责整修道路,还要供应最美的食品。为了杨广的挥霍,很多郡县官吏强迫农民预几年的赋税。

错误的经济政策是加速隋灭亡的又一因素,隋唐史专家岑仲勉先生认为:"隋亡以经济崩溃,农民起义为主因。"魏承思等也认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只是一味追求增加财政收,而不顾封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使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史载唐太宗曾问魏征,为什么杨广仅仅动用了全国一半左右的力和财力去经营辽东就导致民怨沸腾,而大禹竭尽九州之财、力治天下山川,前后达十年之久,竟没有遭致反对和抱怨?魏征的回答是,大禹与杨广的差别在于"与民同利,故天下虽竭而民不怨"。杨广修建了各项巨大工程,发动了对高丽的三次战争,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所以说,杨广兴办的每一项工程,包括营东都、开运河、城、巡行等,表面上看对国家有利,但实际后果却是不顾民众死活的政。作为帝王,过于看重自己的功业,而忽略了其统治下的生存状态,这是有才无德者成为君的一条途径。在这种况下,越是主观上想成为圣君的,越是具备大英雄资质的,就越能搅动天下,造成灾难的后果。隋炀帝杨广就是这样一种帝王,想好事、大事,成圣王之业,但好事的心太大,结果走向了反面,成了亡国之君。

杨广大事记

公元569年

⊙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广生,小名阿摐,又名杨英。

公元589年

⊙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进攻陈朝,完成了统一。

公元590年

⊙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

公元600年

⊙十月,隋文帝废太子杨勇。

⊙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3年

⊙游江都。

⊙杨广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千米的"永济渠"。

公元604年

⊙六月,隋文帝杨坚驾崩。

⊙七月,杨广在仁寿宫登基为帝,改元大业。

公元605年

⊙杨广营造东京洛阳,月役丁二百万。

⊙征发河南,淮北丁男百余万开凿通济渠,死亡殆半。

⊙隋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