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七节 下乡笔记抄续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有大亩小亩的区别。”

因为亩的面积完全一样,在分地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好地坏地的问题,当时总得原则是“以产定数”,大致就是分到好地的就少分,分到坏地多分。考虑这样可以大致拉平各家各户的总收

但是会计说这样实践下来问题很大。分到坏地的农户要投更多的劳力去生产,反而加剧了他们的负担。

“没有大牲,种20亩好地都吃力,何况有的家分得地差,要种三四十亩!”会计说,“很多为了图省事,就种不大需要伺候的红薯、杂粮。为了这分地的好坏,村里不少有意见。要按照我们老家的习惯,好地坏地水田旱地,一亩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反而要公平些。”

关于这个况,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村部和村民反应,看来我们工作中“拍脑袋决策”还是太多了,对实际面对况的复杂估计不足。

除了分地面积上的问题,农民的个积极没有充分调动出来,许多移民不熟悉稻作生产,而天地会不组织生产他们熟悉的小麦、谷子、高粱,也不提供相应的种子和技术指导,许多农户就采取粗放式的种植,产量很低。

会计说移民一开始有怪话:种了一辈子地,现在还要几个南蛮子来当夫子,教自己种地。现在怪话少了,但村民还是很想种小麦。

这些鲜活的况提醒我,移民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农村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尤其是每亩地的实际面积并不一样这一点,更使我体会到农村的数字概念有较大弹,甚至可以由村里约定俗成。这一点不符合标准化,但在农村的确有一定合理。如何能兼顾到合理又能坚持标准化,看来是一个考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课题。

户籍档案因半年没查看,许多页粘到了一起。我翻来翻去,看不出农村的流动,除去生育和死亡,建村以来都没有变化。但具体一打听,有十几个农民已招工去了临高和琼山,不在本村居住了。因为没有迁徙户,户籍档案未能及时准确的反映。

接下来我走访了村里的几户家,第一户是村会计,他家里有5,3个孩,大儿二儿是妻子改嫁带过来的,只有小儿是在当地出生的。这样的重新组合家庭在各个移民村落里是很多见的。

他家分了30亩地,有水田有旱地,番薯年亩产500多斤,水稻年亩产300来斤,加上当会计的补贴,在村里算是好的。因而家里有较多的用工业品,吃粮中的细粮比例也高一些。

从会计家出来,我又顺路随机走访3户农民。其中一户中年两子带两个儿子,大儿子20岁了,年前在甲子煤矿打工肩部受伤后病退回家,如今在家务农,因为不了重活收受到很大影响,没钱也娶不上媳。小儿子最初在家,去年招工去了三亚,但也积不到什么钱,春节前回村是空手进家门。老两现在的最大希望是是两个儿子能找到媳--却因为彩礼问题希望渺茫。

这个家庭的境况,是农村的一个小小缩影。以前我也调查过一些农户,多数出去打工的未婚年轻,经济上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资助,自己能成家立业就算不错。不言而喻,农民收翻番的“账”还要重新算算,切不可盲目乐观,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增收的措施。(未完待续。)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