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崛起1857

关灯
护眼
第五百九十九节 丁戌奇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有无数次,而且往往越是王朝末期,就越容易遇到这种级大灾荒。龙腾小说网 Ltxsfb.com网

气候不是能控制的,但总是在末代王朝大灾难,可就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不明白这些道理,统统怪到上苍降罪之类的迷信上。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其实不是末代王朝总是遇到大灾荒,而是末代王朝对社会的控制力最弱,因此没有力量对抗天灾,导致灾难的坏尤其严重罢了,至于那些生在盛世的灾难,往往造成的坏不大,官府通过各种方式对抗过去,反而不为所重视。

秦末、汉末、唐末、元末、明末,这些王朝无不是倒在这种灾害引起的动面前。

清末也不例外的了一尝荒,从1876年开始,直到1879年才结束,历经四年,灾区覆盖了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波及到了苏北、皖北、陇东、川北地区,这持荒历史上称之为剁奇荒,因为1877到1878两年最为严重,77年为丁丑年,78年为戌寅年,因此得名。

这次灾荒之所以被称为奇荒,除了因为他波及范围广,上亿遭灾,死亡数量大,千万罹难,奇就奇在,这么大的灾荒生,竟然没有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农民起义,没有一场波及整个北方,甚至连一耻够在灾区造成巨大震动的起义都没有,除了一些吃大户的农民自行为,没有有组织的叛,这才是这持荒最让称奇的地方。

这么特殊的况,研究者自然大有在,有认为,之所以在这初世大灾难面前,灾区没有震动天下的大起义,最重要的原因是已经抬的民族主义。

有学者例举了相当多的例证,比如苏北的乡绅组织起来,专门去山东收救儿童,而领是一个叫做谢家福的苏州乡绅,他刚刚帮助官府将逃荒到他们家乡灾民送回原籍,结果在路上看到有洋在赈灾。

谢家福大受触动,不是什么感激,或者感慨,而是一种危机感和内疚,他在记中写道:得知洋赈灾的消息,惧敌国沽恩,异端借肆,不能无动于衷。顾以才微力薄,莫可挽回,耿耿之怀,言难自己。

显然洋的行为触动了这个乡绅心中的家国怀,他不是从个的角度出,而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外国很难理解中国读书这种明明只是一个小民,却总愿意为国家心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懂得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神。

谢家福担心的不是有饿死,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太常见了,受灾哪能不死呢,他担心的是有因此作祟,掀起滔天的,如果是中国自己的起义,那就成王败寇吧,可他看到了洋,他不由担心洋想通过赈灾收买心,图谋中国江山。

之后谢家福开始给自己熟识的一些苏北士绅写信,告诉他们必须对洋在中国的赈灾行为采取措施。不然后患无穷:“西在山东赈灾,打的是救灾恤邻的幌子,暗地里的是收拾心的谋。若不采取措施,恐怕会导致民心流失,异教横行,终为中国之大患。”

在谢家福的推动下,苏北一带的乡绅,动了起来,起了一场“跟踪济赈”的行动,洋到哪里赈济,他们就跟到哪里,跟洋争夺赈灾的主动权,要以赈灾对抗赈灾。

但是这些乡绅的力量有限,哪怕他们的呼吁,得到了苏北地区的乡绅的支持,上海的富商也乡绅也积极捐款捐物,可民间的力量毕竟有限,谢家福时常感觉财力不济,座市叹:大兵之后又凶年,国计民生孰见怜?安得赈钱三十万,管教压倒慕惟连一个传教士)!

在财力不济的况下,谢家福等乡绅根本无法跟实力雄厚的洋教会相比,但他们不肯放弃,现无法全面争夺灾民民心之后,他开始转向救治儿童,他们认为儿童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洋蛊惑,杜绝洋教蛊惑心,如果不能标本兼治,你就要以治标为主,声称“急则治标”,而儿童显然就是这个标。

谢家福开始号召乡绅收救儿童,得到了江南一带广大士大夫的支持,有给他回信说:“西想要领养饥荒孤儿,那是万万不可。我们若能多收养一名,则少一教,功德尤其大。”还有说,“孝饿死尚是新,为天主教诱去,则大不可,能否引之出堂,亦宜酌量,事却甚好”,他们不但主动收救孤儿,还希望能把那些被洋救走的儿童也解救出来。谢家福本也多次告诉朋友,他动赈灾,并不是为了赈灾本身,“弟之此行为敌夷,不为赈济。赈济则以仁存心,当念亲亲仁民之意,敌夷则惟知大义,虽捐麋踵顶,有所不辞”。

他认为他的行为是“敌夷”,也就是在对抗洋,是一种比推行仁道,存仁心更重要的大义。

除了谢家福,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乡绅。

最严重的河南士绅也动了起来,他们号召百姓不要接受洋的救济,做各种宣传画册告诉百姓洋赈灾是在收买心,结果还真的有大批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洋的赈济。

上海的申报对此极为感慨,他们报道说“河南地方饥民大不解事,于教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