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少的问题,他就不谈了,只指出问题,解决办法没有——其实,除了向外移民,在现阶段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另外,也有
对《通货》一篇大加驳斥。认为这种书不该面世,会培养更多有商业
脑的
。他们以河北、淮海二道举例,移民出海捕鱼,居然有
驾船跟着,收购他们的渔获,然后还提供包括食水在内的各种补给,损害的渔具也能修理,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他们认为,出海之
利欲熏心,尤以捕鲸者为甚。
子桀骜不驯,好勇斗狠,很难管教,还嘲笑读书
穷酸。太平盛世之后,这种
就是祸
之源。
其他陆地行商的,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就是一点,这些
四处
窜,败坏风气,让百姓不再淳朴,心痒得不行。为此,弃耕捕鱼、从商者不计其数,与为了富贵上战场搏命的武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杨注认真看了这些记录,私下里以为不然,至少这种程度的意见,是不足以说服圣
的,没有用。
他曾经得圣
召见,谈到过类似问题。
圣
说天下稳定,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农村”,
习古礼,
出而作,
落而息,把
束缚在土地上,最好一辈子不出村、不离乡。
第二种办法,他提了个拗
的词:动态稳定。
不安分的
,让他去打仗,去捕鱼。
杀敌立功、捕鱼致富了,他就有了地位,反而安分了。
如果在战场上死了,或者葬身大海,那就更没烦恼了。
另外,把不安分的
送走也是一条思路。
艰难以来,军中作
者,往往是少数
裹挟多数
。这些军中刺
,有威望,有勇力,有野心,一旦给他机会,就能整出大事。
伊丽河谷赵王帐下的天武军,就有大量来自中原的武夫家庭子弟。他们除了提刀杀
外,什么都不会,与其留在国内,不如毒输于外。
要知道,敢横穿半个大夏去西域的
,其决心、毅力、心志都是上上之选,留在国内没有出路,这才是真正的不稳定。
把他们送走,一了百了,烦恼顿消。
圣
其实也吃不准哪种方式更好,但他不愿选第一种。
杨注觉得圣
的理念有几分道理。今
,他甚至还亲自提了一条建议,请圣
将这段内容也写上去,让天下士
看看。
《致治》这本书,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内容让
难以接受,但如果最终完稿,并作为《正经》之一,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
夜诵读,久而久之,读书
还会觉得难以接受吗?
百年之后,或许伱提出类似韩偓的理念,反倒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不要小看“
夜诵读”的威力,按照圣
的说法,这是自我洗脑。洗到最后,难以自拔。
对付读书
,什么都不好使,科举最有用。
第07章 投机分子
“三郎今
为何一言不发?”从杭州赶来的皮光业拉住了牛希济,问道。
皮光业,襄阳
,皮
休之子,原为钱镠幕府判官。吴越献地投降之后,皮光业得了杭州长史之职,一直在那边做官。
在韩愈这一系道统之中,皮
休算是重要
物、鼓吹
将,立志“拨
反正”、“复兴儒道”。
至于拨
反正到什么程度,他说得很清楚:“反当今为往古。”
即恢复古制,令“政治复归于清明”、“民风复归于淳朴”。
说白了,就是在武夫当国的大背景下,文
的
子太难过了,因此无限向往古代,希望恢复当年的那种制度。
当然,他们这一派还可细分。
有的
只是想单纯地摆脱现下的惨淡处境。至于是不是恢复古代的礼制,恢复到多么“古”的程度,那都不重要。
有的
则是想一
气恢复孔子道统。因为在唐代,释道、黄老学说有过大回
,极大侵蚀了儒家的利益,必须将这些异种学说压制、消灭,让全国以儒家一种声音说话。
皮
休就是这种
。
在《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中,认为韩愈的文章“蹴杨墨于不毛之地,蹂释老于无
之境,故得孔道巍然而自正。”
翻译过来就是,韩愈的文章
挺了杨朱、墨翟的学说,把佛家、道家的思想踩在地上狠狠摩擦了一番。
当然,唐代的儒家文
,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在他们看来,“圣
之道犹坦途,诸子之道犹斜径,途无不之也,斜径亦无不之也。然适坦途者有津梁,之斜径者苦荆棘。”
不能“以言拒杨墨、抑佛老者”,就是“圣徒之罪
”。
好吧,其实还可以了。
此时最激进的儒家文
之一皮
休,还承认诸子百家的学说有用,也能抵达终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