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0091-0100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像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发挥,八文分为题、承题、起讲、题、起、出题、中、后、束、收结几个部分,其中华部分是起、中、后、束,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所以叫八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不浅,很多都是一边写一边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才?

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立言,要按照圣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是谁呢——朱熹。

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

[96]

下面我们将从制度上回来,看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遇到了什么新的麻烦。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可以说这些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何许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什么大事,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此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自有恶磨,有敢专权的,就有敢分权的,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但仅有主角是不够的,下面我们要介绍配角和龙套出场,这些多势众,是这场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这些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二十五章

章节字数:4766更新时间:07-02-2215:50

[97]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到了明朝后期,也有把这些称为骂官,实际上,他们是明朝监察制度的产物。

朱元璋建国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都察院,都察院的长官是左右都御史,这个官名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听到,而都察院的主要骨是都察御史,这些都察御史共有十三道,以当时的十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