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0091-0100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最新网址:ltxsba.me

三个省区分,共有110,这些权力极大,他们什么都管,由于平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要处理,就整天到处转悠,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额,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错案,办事的官员看到他们就怕。

可能会问,这些权力如此之大,要是他们也徇私枉法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大大的佩服一下朱元璋了,他想了一些很绝的方法来规范御史的行为,首先挑选御史的时候,专门找那些书呆子道学先生,认死理的去这行,因为这工作得罪,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选。

其次,他用了以小制大的方法,这些御史都是七品官,可以说是芝麻官,赋予他们监管长官的权利,就使得他们不敢过于张狂。有个官名叫八府巡按(周星驰电影里出现过),大家咋一听,八府的巡案,官一定很大,其实这也是个芝麻官,往往是朝廷临时委派监察御史担任的,就相当于以前所谓的特派员,官极小,权极大。但就是这样,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他又建了一套班子,来监督都察院。这就是六科给事中。

对应中央六部,朱元璋设立了六科,各科设都给事中一,官位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官位从七品。这些的权力大到骇听闻的地步。

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令退回!而皇帝派各衙门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他们就要向皇帝打小报告,各部完成任务,还要乖乖的去六科销账,此外官员年终考核,这些给事中进行审核。

这些的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你要打我,我就骂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他们从不动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你要是得罪了他,那就惨了,这些的功夫极高,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骂也有典籍来历,出自某典某条。如果你书读得少,还以为他在夸你呢。可能回家查了书,看到某个典故方才恍然大悟,连祖宗十八代也给骂了。

这种骂不带脏字的功夫,实在厉害。这种独门绝技代代相传,东林党期间达到了高峰,那可真是水横飞,引经据典,用意恶毒却又言辞优美。套用葛优的一句话:"家骂你都听不懂!"

朱元璋搞来这群后,他自己也很快就吃到了苦

[98]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言官们的可怕,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南京奉天门,这里说明一下,周观政是巡城御史,属于最低层的监察御史。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乐是不准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的太监理都不理他,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注意这句话的份量)。

按说一般也就放他过去了,可周观政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宫制度,坚决不准内。太监遇到这么个,只好回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苦笑一下,便传谕,不再让宫,还特意加上一句,周观政你得好,回去休息吧。无论怎么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给足了周观政面子。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周观政死都不走,这个书呆子不依不饶,一定要朱元璋出来和他说,朱元璋明白自己选的这些都是不会通融的。娱乐也搞不成了,亲自穿上朝服出宫进行安抚,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乐了。周观政听到后,才回家睡觉。

真是千古奇谈!皇帝谕还不行,居然还要亲自出来道歉!我们在叹服这个书呆子的同时,不也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和正直吗,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原则的,才能够延续两百年长盛不衰。

应该说朱元璋搞的这个监察制度是相当不错的。

但请注意,如果你不是十三道御史,也不是六科给事中,不属于言官,可千万别多嘴!不要看着言官在皇帝面前摆威风,你也跟上去来两句,不砍了你才怪。言官敢这么做,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自古以来,就有言官的设置,这些不管具体事,他们的任务就是提意见,而历来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杀言官。历史上无论多昏庸的皇帝,也很少有胆量敢杀言官的。所以在朝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况,言官在下面说皇帝的不是,一点不给皇帝留面子,还洋洋自得,很有点你能把老子怎么样的气魄。而皇帝只能在上面一边听,一边咬牙切齿,想着明天就把你调个位置再整治你。言官确实威风啊!

上面说的那个故事并不只是为了说明言官的权力和威严,列出此故事还有一个目的。

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件事中,周观政做的过分了,用今天的话说,太较真了。皇帝有很多事,你把乐拦住,皇帝也传谕,表扬了你,这就足够了。非要皇帝出来跟你说清楚,他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和耐心?

朱元璋是制度的制定者,所以他要做榜样,但后来的皇帝呢,天刚亮就让他起床顶寒风出来和你说清楚?就算再好的脾气也会被这些御史惹火的,可见,御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会出现一定的偏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